第339頁(第1/2 頁)
所以明朝時期的車營不僅僅用來防禦,充分應用上了戰車的活動便捷、以及速度和重量。 土木堡之變前夕,明朝的大同總兵朱冕、侍郎沈固等曾向朝廷上奏了六條守備邊疆的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製造一種名叫“小火車”的戰車裝備戰場,意圖用戰車“行則載衣糧,止則結營陣”。明英宗同意了。 但是很可惜,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英宗被俘虜,瓦剌軍隊直抵北京城下。 土木堡之變中,瓦剌不僅俘虜了明英宗,還消滅了數萬明軍,其中包括被明英宗腦子發熱帶上戰場的滿朝文武百官。 嬴政哪怕原本對自己的扶蘇不滿,現在對比後世的皇帝,突然發現扶蘇好太多了。 這一個大明已經出了多少奇葩皇帝了。 開國皇帝朱元璋,前面的纏足殉葬浪費了多少女性勞動力,嬴政深深地記住。 哪怕誇他軍事能力強,嬴政也無感,無他,大秦不缺好的武將。 後面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嬴政冷冷看著自己的眾多子女,只要一想到繼位者不上朝,他就想死後親自從驪山墓爬出來提劍砍人。 後面又來個帶著滿朝文武送死的,嬴政很懷疑,這皇帝莫非是瓦剌的細作?還是瓦剌皇帝的私生子? 不然怎麼被抓後還能回去當皇帝的? 雖然可以理解為送回去擾亂大明朝堂,就如同戰國時期各國扶持質子當國君一樣,都是不懷好意。 但嬴政還是膈應的慌。 大明可是大一統皇朝,大一統皇朝被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操控,真是憋屈! 荊咕同樣很憋屈。 【不同於靖康之恥好歹是金人打到京城,土木堡之變是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去送死,送死的數萬明軍和滿朝文武,比靖康之恥被俘虜的三千宗室大臣還要多。】 【不得不說,論比爛,後世的帝王一個更比一個強。】 荊咕吐出一口惡氣,不想再提這些無能的皇帝,如果不是為了展示火器的戰鬥力,火器的發展史,都不想提土木堡之恥。 【北京保衛戰中,火器立在重大功勞,此後軍隊中再次加大重視程度,包括許多文臣武將,也在研發火器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的工匠,也沒有停下腳步,不斷地研發改進新技術。】 歷史上對“小火車”戰車沒有太多記載,但是後面不斷改進的戰車有記載。 箭匠週迴童認為軍中火器不能連續射擊,對蒙古騎兵造成的殺傷力有限,於是創造了一種輕型火器戰車。 這種輕型火器戰車,由四人操作,上面安置有四個板箱,內藏短槍二十把、神機箭六百枝。 作戰時,車內的二十把短槍以每次五把的方式取出射擊,能製造出相當於原來十五人射擊的活力。 明代宗時期,這種火器戰車開始批次製造,並且在軍中普及。 這個時期的戰車,類似一個機動火力平臺,但凡受過基礎訓練計程車兵都可以在擁有這樣一臺戰車後殺敵過百。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最後被大明接回朝中,但是無辜的百姓死傷無數。 大同總兵郭登因為瓦剌騎兵越來越放肆的擾邊,建議在邊塞製造名為偏廂車的戰車,並且組織戰車不對保護邊民。 這種偏廂車是帶著車廂的,用薄板做車廂,留出放置火銃的炮孔,車輪非常大,配備士兵神槍手二人、銅炮手一人、槍手二人、強弓手藝人、牌手二人、長刀手二人、通用甲士十人,共計二十名士兵。 ——這個偏廂兵的偏廂車,其實類似於現代裝甲坦克的雛形。 移動的熱武器炮臺,內部藏著眾多士兵,雖然一切都顯得比較原始,但是不得不說,已經開始將冷兵器、熱武器以及移動戰車結合起來,屬於很大的一個創新。 除此之外,郭登還提出,作戰時,除了偏廂車的車兵,還配備使用“將軍銃”的炮兵二百四十人,每十二人操縱一門火炮,和一兩千名馬、步兵,還配備四輪望樓車以觀察遠方敵情。並且以五色旗幟來代表方向,用金鼓聲發號訊號。 這種類似現代綜合兵種結合,建立有一定機動性的火器車營,對當時保護大同邊民非常有用。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偏廂車和與之相關的軍隊建制並沒有被大明朝廷採納。不過在明朝後期還是得到了改造和使用。】 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 戚繼光抗倭時,曾經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不過他將偏廂車改造一番,只用向外面一廂,每輛重600斤以上。 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 在每2輛中設拒馬槍1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2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杆,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杆,每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