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頁(第1/2 頁)
他們看著精美的蜀錦愛不釋手: “蜀錦真漂亮!” “多錢?” 得到諸葛亮統一吩咐的蜀國商人笑眯眯:“2枚蜀五銖。” “2錢,這麼便宜!”魏國商人吳國商人齊齊驚喜,“蜀五銖錢是吧,我這就去換。” 等到換錢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 魏國商人看著蜀國的直百五銖錢,十分嫌棄:“你說什麼!這一枚錢就值一百錢!” 吳國商人掂量了一下直百五銖錢,確這銅錢的重量不足:“這不是坑人嗎,這點錢哪值一百了?” 這麼輕這麼小,這是銅幣,又不是黃金! 但是蜀國商人也很硬氣: “買蜀錦必須用蜀五銖,愛買不買。” 終,魏吳商人不得不咬著牙:“買!” 他們覺得,大不了,回國把蜀錦的價格高一點,把錢掙回來就可了,還沒發現其中的秘密。 就這樣,重量與價值不足的直百五銖錢換成了魏國吳國的銅幣,讓蜀國缺銅的危機得到了緩解。 “這是吳國的銅錢。” “這是魏國的銅錢。” 銅錢源源不絕地流向蜀國朝廷,劉備心地看著越來越多的銅錢: “這些銅錢可比蜀五銖值錢多了。” 劉巴笑眯眯:“話不能這麼說,我們了他們蜀錦,正經交易,你情我願。” “哈哈。”諸葛亮撫須一笑,這一場貨幣戰爭,還沒結束。 他吩咐道:“把這些銅錢熔了重新鑄成直百五銖錢,後去魏吳買些糧食布帛和武器。” “哈哈,為了蜀錦,那些商人一願意!”劉備已經清楚了其中奧秘,大為喜悅。 實上也如劉備所想,魏國吳國的商人和貴族為了蜀錦,選擇了用價值百錢的糧食布帛等資,來交換蜀國並不值百枚五銖錢的直百五銖錢。 就這樣,蜀五銖,也就是直百五銖錢,成為了三國的“國際通用貨幣”,蜀國的經濟危機被轉嫁了魏國和吳國。 同時,因為大量蜀錦湧入魏吳市場,導致魏吳的零散手工織錦業被衝擊的始衰落。 三國時期還是一個溫度降低的階段,秦嶺淮河北地區的溫度普遍下降,山東、河南等的蠶桑業也受到嚴重影響,中原地區的桑蠶、絲織品行業受到重影響,從東漢三國後便衰弱,直到宋朝才重新崛起。 從魏晉到隋唐期間,所謂的華夏絲綢,其實百分之九十就是成都產的蜀錦,諸葛亮透過一場貨幣戰爭,不斷掠奪了魏國吳國的財富,資,還讓蜀錦取得了絲織品市場上近乎壟斷的地位! 魏國的文人貴族始叫苦:“可是沒蜀錦,我的面板受不得這個苦!” 三國魏晉時期,蜀錦非常受到喜愛還個重原因,五石散的流行。 五石散服用之後,面板會變得非常敏感而且脆弱,如果穿粗布麻衣會被摩擦的感到疼痛,只能穿精美的絲綢。 貴族又喜好華麗,蜀錦不但符合他們的需求,也符合他們的審美。 不但男男女女身上穿,床上的帳幔掛,亭臺樓閣也懸掛,無處不需。 這樣瘋狂的需求,哪怕是魏蜀戰爭明令不許購買蜀錦,依大量商人走私蜀錦。 吳國,孫權冷笑:“你直百五銖錢,我就不能也鑄大錢嗎?我也大泉五百!一錢抵五百錢!” 恰好,天幕提到了吳國。 【魏吳發現蜀五銖錢的真相時,已經晚了。魏國吳國的銅錢大量流失,資也大量流失,只換來一堆蜀五銖。】 【於是,孫權受到刺激,也大搞貨幣本國化,鑄“大泉五百”,一枚抵五百錢來用,兩年後又鑄造“大泉當千”,一錢當一千錢,與民間百姓強制兌換,換取了價值五百或者一千的資,聽起來活學活用是不是?】 【但是,百姓沒了資,民間沒了足夠的貨,你的錢幣失去了購買力,就大幅度貶值。】 朱元璋始反思,卻還是覺得些奇怪。 他曾經為沒錢了印就是了,大明寶鈔印的很勤快,現天幕這樣一提醒,原來貨不是印錢就了的嗎? 朱元璋的財政政策簡潔明瞭,帶著他強烈的個人色: 軍費沒了,印錢; 賑災沒錢,印錢; 賞賜官員,印錢。 他覺得挺作用的,軍費沒了官兵差點造反,一發大明寶鈔,可買到東西,官兵不都安穩下來了。 賑災時缺糧食資,發了大明寶鈔就可去買糧食了,不也度過了災情。 還官員,他賞賜了大明寶鈔,官員也沒抱怨和反對的,不都是用的好好的,什麼問題? 前朝的宋元不都是用紙幣用得很好,大明為什麼不可? 王公貴族也覺得奇怪。 “民間怎麼會沒貨?沒天災,糧食秋季豐收。只婦人勤奮紡織,布帛也不缺。” 滿朝文武文臣武將,但是並沒懂經濟的商人,於是大臣也覺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