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第1/2 頁)
這些蠻夷 自己不想開戰才用懷柔政策 一個個把他當傻子嗎? “令各地市舶司去調查。”朱元璋說完就發現了不對勁 市舶司本身就是監察番邦國家貿易的 怎麼可能不知道。 但是重利之下 市舶司被買通是肯定的。 明朝對附搭貨物實行的是“給價收買”等政策 市舶司可以給出價格購買番邦國家的附帶貨物。但是這些貨物的賣價幾何 若是市舶司上下坑瀣一氣 有很大的操作範圍。 番邦國家賣的多 掙的多 給的賄賂多 市舶司想必也會跟著一起欺上瞞下。 朱元璋見多了貪官 對此完全能想到。 他朝朱棣招招手 派出了這位最能打的兒子:“不對 老四 你親自去。” 朱棣肅然道:“兒臣領命!” 朱元璋的這個態度 顯然此事不會善罷甘休 朱棣也要拿出一個嚴辦的態度 領兵前去調查。 【在海禁政策與勘合制度的宮廷影響下 海外貿易多樣性被扼殺 民間貿易失去了發展市場 朝貢貿易取得了獨一無二的優勢。】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 私人海外貿易興起 衝擊了原有的朝貢貿易 讓其走向衰落。】! 商業與貨幣12 【明朝試圖打造的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從經濟角度,是入不敷出,毫無意義的。】 【而對當時的百姓而言,明朝大力打擊民間海外貿易,讓沿海居民升級江南,不得不冒死犯禁,屢屢釀成民間海商的反抗事件。】 【明朝嘉靖年間,是海盜或者倭寇最為猖獗的時期,這時期東南沿海的海盜大軍足足達到了數十萬計!】 嘉靖年間的海盜,被稱為“嘉靖倭患”,但是海盜們真得都是倭寇嗎? 並不是,絕大多數海盜都是明朝自己人,來自沿海那些因為海禁令而破產的生產商和貿易商,以及陷入貧苦的手工業者和農民。 並且,海盜集團的首領幾乎都是海商出身。 這是因為百姓難馴嗎? 依然不是,這是官逼民反。 之所以是底層海商在反抗,是因為,大海商勾結當地官員,依然在做走私貿易,還用名義上的海禁令來打壓其他小海商和想從事海上貿易的中下層認識,自己獨享海外貿易帶來的鉅額利潤。 這樣的途徑,甚至被海外的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洋海商和東南亞海商掌握,賄賂當地官員,大大方方的走私。 然而大明自己的百姓,卻只能被迫淪為海盜,捨命攻擊海上貿易團隊,掠奪絲織品在內的海上貿易特產,然後轉運到日本、馬六甲,甚至更遠的地方出售。 嘉靖年間,重要的走私港口月港叛亂。 一直被官府和官商勾結的大商人打壓的底層走私商人和貧苦百姓揭竿而起,迅速佔領了月港和周圍的城鎮,叛亂持續了四年才被明朝強壓下去。 四年後,月港叛亂平息,同年,道士皇帝嘉靖帝去世,明穆宗即位,年號為“隆慶”。 隆慶皇帝順應民意,正式開放月港,作為民間海外貿易的港口,允許民間貿易商人來往東西二洋,但是嚴禁出航日本,同時對私人貿易徵稅,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朱元璋看到叛亂,下意識想辱罵商人,但是再一聽官商勾結,怒火又朝官吏發洩而去。 他知道,這一次大明被罵定然不止一次兩次,憋著一口氣,等著事後拿人。 【永樂盛世時期,依然在缺錢。】 【鄭和下西洋,真得是史書上所說的為了揚大明國威,或者為了尋找朱允炆嗎?】 【我們大膽地從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和途徑,以及當時的大明國庫的財政情況猜測一下:】 【或許,鄭和就是奔著非洲的黃金去的!】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掃清了從南海到印度洋的阻擾勢力; 第二次下西洋,鞏固了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通道; 第三次,不但抵達了阿拉伯半島,還派遣船隊遠赴非洲,與非洲商人接上頭。 當時的大明官方與阿拉伯商人和非洲商人都有往來,應該知道非洲產黃金,鄭和不是心血來潮,或許就是目標明確。 那麼非洲有黃金嗎? 的確有,一直到現在,美洲,非洲,依然是全世界重要的產金地。 但是很可惜,來晚了,而且位置出了偏差。 東非的黃金,比如古埃及的黃金就來自東非蘇丹,這時已經被阿拉伯人挖空了。 西非有許多金礦,但是大明的船隊抵達的地點,偏偏是東非。從東非的陸路上去西非,需要穿越撒哈拉沙漠。 【每一次都在遺憾,就差那麼一點點,那麼一點點。】 【就是差的那麼一點點,讓大明錯失了海上貿易的主動權,從此海上貿易一蹶不振,華夏漸漸退出大海爭霸權,直到徹底喪失海上地位。】 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