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頁(第1/2 頁)
一時之間,全村都陷入挖牆根的風潮,而且還大有收穫。 不止一戶兩戶,是許多戶,都挖出了祖宗藏下來的古錢幣! 天幕下的古人看得大受感染,目光不受控制盯上自家的牆角。 有大家長好說話,一番議論就被說通了。 “阿父,不如咱也試試?” “你房子不想要了?” “挖牆角試試,不挖地基。金屬的聲音不一樣,只要碰到就能發現。” “也是,那就試試。” 天幕上後面那些挖錢幣的都沒拆房子,就是在自家牆角、院子裡挖,還真挖出來了。 也有人十分頑固。 “爹,聽說咱祖上也是闊過的……” “闊什麼闊,祖上就是給貴人放牛,闊的那也是貴人,跟咱家沒什麼關係。” “爹,不試試怎麼知道!” “試什麼試,幹活去!” 晚上,兒子偷偷摸摸去挖牆角,結果遇到了同樣偷摸扛著鏟子過來的父親…… 【這些老祖宗們在藏錢的時候都沒想過,藏著藏著市場上錢沒了,你的後代怎麼辦。】 【前朝的老祖宗把黃金銅鐵都給藏到地下,輪到朱元璋時,老朱傻眼了:錢呢!錢呢!為什麼我大明一開國就沒錢!】 朱元璋:朕已經知道老祖宗們把錢藏到哪裡了,現在就去找老祖宗“借”錢。 【大明雖然沒錢,但是還跟錢過不去,明初時實行的是更嚴格的“重本抑末”政策。】 【比如,商人的地位更低。比如,海禁政策。再比如,朝貢制度。】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規定:“農民之家止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穿絹布。如農民家但有一人為商賈,亦不許穿綢紗。” 其實不是隻有明朝不允許商人穿絲綢,漢初時期劉邦也實行過禁止商人穿絲綢、禁止商人乘車騎馬、禁止商人持有武器的抑商政策。 海禁同樣不是隻有明朝才有,宋朝、元朝都曾經短暫的實行過海禁,而且並不影響海外貿易。 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才開始長期實行海禁政策。 從明初到後面,海禁愈演愈烈,內容越來越詳細,最嚴重時期連漁民出海捕魚都不被允許。 海禁政策的限制是雙方的,不僅限制了大明沿海的百姓下海經商謀生,也限制了外商來華貿易,讓唐宋元以來的開放貿易開始走向衰落。 元朝雖然打敗了宋朝,但是對外貿易上繼承並發展了宋朝的貿易政策,也學著宋朝建立市舶司,發行紙幣和銅幣,海外貿易比宋朝時更繁榮。 明朝卻把海上貿易的大好局面直接腰斬,並且,一反宋元時期不重朝贈而重貿易的趨向,重新建立了所謂的“朝貢制度”。 “朝貢制度”在明朝之前就存在,但是與私人經商並不相悖。少數民族或者異域國家朝貢中原朝廷,維護雙方的政治和平關係;民間的私人商販經商貿易,維持雙方的經濟貿易關係。 但是到了明朝,不允許有除了“朝貢”以外的私人商貿行為。 在“朝貢制度”下,海外諸國想要和華夏經商,必須先在政治上與大明建立宗藩關係,被大明冊封,奉朔稱臣。然後大明頒給貢舶勘合,作為來往封貢的憑證。有了勘合憑證的國家,才能在修貢的名義下,帶著貨物來到大明,進行有限度的貿易。 並且,在大明時期的市舶司,不再是監督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的機構,變成了監督異族國家交易的機構,異族國家只允許限期開市3-5天,在此期間,任何私人貿易都不被允許。 宋元時期的市舶司,主管海外貿易。 到了明朝,市舶司如同經濟裡面的東廠,監督著貿易雙方,讓經濟想活躍都沒法活躍。 “朝貢制度”下,明初的私商貿易是完全銷聲匿跡的。 大漢,桑弘羊忍不住吐槽:“這朱元璋到底懂不懂經濟!什麼都監督,這還怎麼做生意!” “比朕的控制慾還要強,佩服,佩服。”劉徹對後世的同行,第一次說出“佩服”兩個字。 桑弘羊看到的是,僵硬制度、限制範圍、限制時間下的死板,經濟根本沒法自由發展; 劉徹作為帝王,看到的是朱元璋的強烈控制慾。 這種嚴格禮制與監督下進行的對外商貿,與其說是經商,不如說是政治交易。 但是他都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什麼都要監管掌控,不怕精力不足嗎? “這明朝真是兩個極端。”主父偃同樣看出了朱元璋的真正用意,他還想起天幕提到過的罷工皇帝,對明朝的皇帝也很佩服。“開國皇帝什麼都要管,後面的皇帝什麼都不管,這真的是一家人嗎?” 劉徹經此一提醒,也想了起來。 是啊,他大漢的皇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