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第1/2 頁)
【同一時期,葡萄牙國王是若昂一世,被稱為“若昂大帝”,是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若昂一世提出了向海洋進軍的國家政策,並且親自上陣,帶兵攻下非洲重要崗後休達,開辦航海學校,支援海洋事業。】 【永樂大帝去世後,朱高熾禁止了海外貿易。而若昂大帝去世後,他的兒子——著名的恩裡克王子,也被稱為亨利王子,繼承了他的理念,繼續探索海外,4次親自航海,建立海外殖民地,掠奪奴隸開始了黑奴貿易,開始建立海洋霸權。】朱棣恨恨地瞪著胖兒子:這個慘痛的對比,同樣是大帝,他的兒子,怎麼差別人這麼多! 朱高熾:“……” 父皇別瞪了,他也沒辦法,下西洋開銷太大,帶回來的收益太小,國庫支撐不起。 父皇都沒錢給大明官員發俸祿只能發胡椒,他難道就能生出錢來嗎? 不能,那就只能節省一點,他自己也很節省的! 【永樂大帝的孫子繼位後,再次起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死在了海外,被埋葬在古裡。】 【1433年,鄭和去世的同一年,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去世。】 【1524年,達·伽馬同樣死在海外,在印度科欽病逝,這個地點與鄭和的埋葬地點古裡十分近,東西方兩位偉大的航海家以這樣神奇的方式會晤。】 【此後,葡萄牙開啟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大明徹底喪失海上主動權。】 鄭和病逝於古裡後,船隊歸國,明宣宗賜葬鄭和於南京牛首山南麓,不過這裡是衣冠冢。 海外的古裡有鄭和墓的景點,經常有華夏人去瞻仰。 在葡萄牙取得海上霸權後,西方人更多的是記住達·伽馬的名字,而大明的鄭和,在明朝後來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中,不少資料被毀,以致於現代甚至還有學者懷疑鄭和下西洋是造假。 但是現代不但用在鄭和下西洋沿途國家留下的“永樂通寶”與大明瓷器等證據,甚至還在非洲留下了當地人與大明水手的混血後裔。 【明朝因為缺銅錢,其實是下達過“禁銅令”,禁止銅錢外流。這一點宋朝也下達過,但是與宋朝的禁銅令一樣,作用不大。】 【現代考古學家在日本發現過48處明朝銅錢遺址,是永樂通寶,足足55萬枚。除了日本的55萬枚的永樂通寶,還有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阿曼、伊朗、肯亞、坦尚尼亞等等地方,這些銅錢是如何在“禁銅令”下如何流出海外的,這一點大概沿海的官員才知道。】 明朝嚴禁銅錢出口後,反而衍生了類似現代“走私炒匯”的手段。 比如日本,產白銀,也可以使用大明銅錢,於是有了操作空間。 當時大明缺錢,1兩白銀可以兌換700-800文銅錢,日本1兩白銀只能換約250文銅錢,日本銅錢的購買力比明朝強。 一部分商人走私銅錢和銅料,到日本把銅錢留下,採購一批貨物到明朝賣掉,換成銅錢再出海。 或者再簡單一些,拿著銅錢到日本,兌換成白銀,然後拿著白銀回國兌換大明銅錢,再帶著銅錢出國…… “華夏周圍的這些國家,比如日本,東南亞諸國,一直可以使用華夏的錢幣,也在走私華夏銅錢,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貨幣戰爭?” 一直比較重視商業的趙匡胤有了活學活用的想法。 這些周圍的國家雖然一直吸收著華夏的文化、華夏的經濟,然而從後世的情況來看,並沒有對宗主國心懷感激,吸血後就翻臉不認人。 既然他們這麼喜歡宋錢,他剛從天幕上學了諸葛丞相的“貨幣戰爭”,是不是可以用這些國家試試手? 趙匡胤眼裡閃過一絲陰狠:他可不是什麼善人,走私大宋的銅錢,給大宋帶來災難,那就讓大宋給他們一個更深刻的教訓! 【此外,大明後期不再下海,還有個重要的環保因素,缺木材。】 華夏的建築、陵墓、商船,全是用木材打造的。 清朝時期皇帝的帝王陵缺金絲檀木,其實更早的明朝,同樣缺木材。 鄭和船隊全是用木材打造,當時還是在華夏本土造船,後來當華夏本土木材不夠後,造船商轉向東南亞,在東南亞建立造船廠,用當地的木材,並且帶去了大明的造船技術。 直到清朝時期西方進行工業革命有了鋼鐵造船技術之前,大明的造船技術都是世界頂尖的。 【我們可以看到,東南亞國家給大明朝貢的物品中有犀牛角、象牙、珠寶甚至美女,唯獨沒有木材。】 【但是東南亞國家不把木材進貢給大明,是不知道大明缺木料嗎?完全不是,事實上他們對外的重要貿易就有紅木等其他木材。】 【東南亞國家並不傻,是上貢了木材,讓大明打造更多的商船方便把船開到家門口,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