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第1/2 頁)
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不及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量。 北宋的最高年銅幣的鑄幣量是570萬貫,這還不包括鐵幣與紙幣的發行,平常年份都維持100萬貫至300萬貫之間。 【還有海外各地的,從東亞的日韓和東南也諸國,到歐洲與非洲,都發掘過宋錢,銅幣鐵幣都有,這裡不重複了。】 【回到明朝,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明朝剛建國就缺錢了吧。】 朱元璋:“知道了!朕知道了!” “標兒,記住這些位置沒?”朱元璋看著天幕上詳細的地理位置,雖然有的叫法與大明不同,但是大概就在那個範圍,只要能找到一兩個,只要多幾噸宋錢,大明的錢荒就能緩解很多。 儘管朱標前段時間剛得病過,最近剛痊癒,但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始終是長子朱標。 事關國庫,朱元璋第一反應依然是讓太子親自去。 朱標也很激動,但是依然保留著理智:“父皇,當地居民現在可能就去挖宋錢了,若是挖出宋錢怎麼辦?” 朱元璋下意識又想提用大明寶鈔換,好懸反應過來大明寶鈔剛被嫌棄過,及時改了口:“若是民間有發掘的,用糧食布帛換上來,不要虧待百姓。”糧食布帛實用,而且貴族家裡都不缺,朱元璋準備拿貴族的待遇去跟百姓換錢。 想了想,朱元璋又嫌棄地看起來需要他養的一群廢物兒子和皇室宗親:“標兒,你帶幾個沒事幹的弟弟和親戚們去,不要脾氣太好被欺負,盡情使喚,也不准他們欺負百姓。我老朱家不養閒人。” 皇室宗親:“!!!” 天幕最近沒罵他們啊,怎麼又被皇帝使喚了! 大明如今各種新興事物繁多而忙碌,忙著親自種地種茶的,練武和蹴鞠的,研究火器和經營各種作坊已經使喚了一批宗親,有心思奔事業的早已經選了各個崗位。 就連公主們也忙著開辦各種作坊、做書本印刷,或者是修史寫書做文職。剩下的實在不肯動的,就是完全沒心思搞事業,只想吃喝玩樂。 但是朱元璋把他們最後的懶惰也給砍掉了,誰閒著沒事幹,他就給安排事做。 朱標看著幾個熟知性情的親戚,眼裡閃過一絲好笑: “是!弟弟們,是主動報名還是我來點名?” 藩王們:“……” 可以不去嗎? 老頭子在上面盯著,嚶! 【這麼多銅錢鐵錢,不是被藏在宋墓,就是藏在府邸的地窖或者水井。這種作風貫穿了封建王朝所有朝代。】 【大宋大部分在面臨錢荒的時候,還有小部分人可以肆無忌憚地把一噸又一噸的錢幣儲存起來,任由它生鏽腐朽。如同現代,大量的財富集中在少數的人手中。不知道宋朝皇帝知不知道,大宋的錢荒,與他們的三冗也有關係。】 朝廷大量冗官,大官欺壓小官。大官把朝廷撥款據為己有,宋朝末年底層官吏甚至也拿不到俸祿,如同軍隊裡的將領與小兵的區別。 各種巧立專案設立的冗費導致朝廷很多時候自己都記不清專案費用用到哪裡去了,人員繁雜,內部混亂,最後就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三冗混亂,導致錢財被藏在少數人手裡,無法以正規途徑流向該流向的下層。 但是下層錢荒,朝廷不得不加印紙幣,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之後,上層想要更多的錢來彌補虧空,來從百姓手中斂財,於是私藏更多的錢,百姓更窮…… “大量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如同大量的田產集中在少數的貴族手中。”楊堅握著獨孤皇后的手,站在高樓上,俯瞰遠處的大好河山,“皇后,朕堅持要對貴族下手,就是因為知道民間的田再如何分,百姓也分不到太多。因為大量的田其實在貴族手中。” 他頂著巨大的壓力,除了對貴族下手,對百姓是實行休養生息,不擾民的安撫狀態。 這才讓百姓在短短的幾十年快速從戰亂中恢復過來,人口迅速增加,經濟慢慢復甦,有了“開皇之治”。 可惜,這一切逆子不珍惜,十幾年就給毀了! 楊堅想到了這裡,手猛地握緊。 獨孤皇后同樣也想到這裡,感覺是自己的心臟猛地被攥緊。 大隋的江山,她看著楊堅出力,自己也出過不少力,怎麼忍心看著大隋江山再次破碎! “實在不行,把李淵一家人接過來吧……”楊堅妥協了一般,“若是楊勇與楊廣不服,就讓他們自己鬥,也比連累百姓好。” 獨孤皇后能聽出楊堅聲音裡的艱難,自己同樣很難做出抉擇。 難道真的要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相讓嗎? 獨孤皇后最終開口:“都依陛下所言。” 楊堅反而長長地嘆息了一聲,沒有再說什麼。 這個抉擇,依然很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