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頁(第1/2 頁)
東郭咸陽、孔僅鬆了一口氣,好了,不需要捐了。 而民間還沒捐錢,剛剛有了想法的卜式,提前知道了自己的結局,一陣臉黑。 太子太傅是虛職,雖然可以教導太子,但是沒有實權。 他給漢武帝捐了半數財產還被貶官,這豈不是代表自己權財兩失? 卜式同樣對劉徹沒了好感。 這什麼皇帝,還沒始皇帝大氣,人家始皇帝又是給捐丹砂的巴清修建懷清檯、又是以封君之禮厚待烏氏倮,你劉氏果然是薄情寡義! 果然史書都是假的,都說始皇帝是暴君,他覺得始皇帝對大臣比老劉家的皇帝好多了! 【說完商人,我們來說一說商業。】 西漢時期,全國共劃分了6大商業城市: 長安時國內商業中心,也是同西域各國通商的中心; 臨淄是齊魯地區的大都會、商業中心,和紡織業中心,人口比長安多了10萬戶; 河南洛陽一向有經商傳統,經濟發達; 河東與河內地區最大的商業中心是邯鄲,有“富冠海內”之稱; 南陽的冶鐵業非常發達,從業者與商人居多; 成都市巴蜀一帶鹽、鐵、布等物品運輸的交通要道。 除了6大城市,還有十幾個中等城市,漢朝時期的城市商業已經非常繁榮。 【雖然大唐時期的坊市制度很出名,但是大漢時期,已經有了坊市制度。】 西漢時期,長安有9個市,6個市在道西,稱為“西市”;3個市在道東,稱為“東市”。 各市市內“市樓皆重層”,作為市官辦公的地方,監察商賈貨物買賣,因為上面會插上旗幟,也被乘坐“旗亭樓”; 城市四周設定圍牆將住宅區隔離開來,類似唐朝的坊牆; 所有商販只被允許在“市”內進行交易,市門有人把手,按時開閉,也與大唐長安一樣。 為了方便顧客購買,市內的店鋪按照商品種類有次序的一一排列,經營同類商品的商店,一家挨著一家,各自排成行列,稱為“列”“肆”“次”“列肆”等。即使是小攤販也要分類排列,坐著擺攤。 天幕放出一段影片,是後世仿漢製作的紀錄片。 只見仿漢建造的商鋪裡,一條街賣的是同一種物品。 伴隨著視線的移動,能看到這一條街道市門上掛著旗子,寫著不同的名稱。 賣柳條編織物的市,叫做“柳市”; 賣酒的市,叫做“酒市”; 賣陶罐陶器的市,叫做“瓦市”…… 想要買牲畜,可以去“牛馬市”,有活牛活馬現場挑選,還有善於相馬者等待著聘用幫你選馬。 甚至想去買奴隸,也有“奴市”,有戰敗被俘虜、也有家人犯罪被貶為奴隸的奴僕…… 大漢,依然存在奴隸制。 天幕又放出一段現代的商業街。 現代的城市裡,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商業一條街。 賣傢俱的,把傢俱擺在門口,從外面一眼就可以看到內部,從街這頭可以看到那頭,各家的技術敞開在明面,價格也約定好敞開在明面,顧客看上了,直接去問價; 賣瓷器的,也有瓷器一條街。從瓷器的瓶瓶罐罐,碗盤杯碟,還有瓷器的裝飾品、瓷畫,做工非常精美,讓人會捨不得用一幅畫一般的瓷器來使用,事實也的確如此,許多畫工精美的瓷盤,本身就是裝飾品,會擺放在家中的博古架或者玄關處,不會使用。 還有賣服裝的,基本都是成衣店,價格做成紙牌掛在衣服上,顧客可以直接看到價格進行試穿和砍價; 賣兒童玩具的,母嬰用品的,更有哪裡都不會缺席的美食一條街…… 短短的影片,能看到華夏的城市商業依然殘留著古代的影子,但是更為繁榮,花樣種類更多。 這也讓古人看得目不轉睛,受到了不少啟發。 “那潔白細膩的,是瓷器吧?”西漢的瓷器工匠,看到瓷盤瓷碗眼神帶著憧憬。 瓷器在華夏的歷史同樣古老,在商周時期,已經有了原始青瓷,但是那時的原始青瓷,還比較笨重粗糙,與陶差別不大,所以沒有青銅受重視。 西漢時期,製陶工業空前發展,陶瓷種類的發展均大大超越以往。 但是西漢的王公貴族更喜歡金銀器和青銅器,而普通民眾更多的使用竹器和陶器,瓷器發展不大。 到漢代中晚期,東南、江浙一帶窯廠密佈,技術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有了用陶車拉胚成型,取代了傳統的泥條盤築發; 瓷胚製作原料開始使用高嶺土,比原始青瓷更為細膩; 建窯方面開始搭建龍窯,對提升火溫有極大幫助。 到東漢時期,有了成熟青瓷“青瓷魂瓶”,作為貴族陪葬品,民間使用依然不多。 一直到兩晉時原始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