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第1/2 頁)
“我大明的上元燈市也不遑多讓!” 明朝人難得驕傲一下。 朱元璋建國後,日常很摳門,把唐宋時期的官員休假都縮短了,但是到了元宵節,給足了長長的十天假。 十天假期,讓明朝上上下下難得放開玩,玩得很開心。 明朝時期的上元燈市,有自己的活動。 首先有一個“走橋走百病”的活動。 所謂“走百病”,就是在元宵佳節的晚上,約上家人朋友一起外出行走,專門去過橋。 為了吉利,會盡量走夠一百座橋,以祈求消災免難; 走完橋,就可以去逛熱鬧的燈市。 雖然明初商業活動有限制,但是到了明末,經濟萌芽誕生後,市場更為繁榮。燈市不僅有西域來的奇珍異獸,還有當紅的雜耍班子,現代人見過的雜技胸口碎大石、口吞長劍、猴子作揖、戲曲變臉等,在明朝的上元燈市也可以看到。 如果你不喜歡外面的熱鬧,也可以去茶樓裡聽聽說書人講故事。 臺上,一桌、一椅、一扇、一尺、一人。 說書人坐在椅子上,小桌上一杯清茶。他喝了口茶水清了清嗓子,拿起撫尺,只聽“啪”的一聲,撫尺落下,說書人扇子一撒開,抑揚頓挫中,一場好戲就開始了。 臺下,一群觀眾,吃著點心,嗑著瓜子,喝著茶水——明朝時期的茶水更為簡約普及,變成了沖泡法,搭配瓜子與說書是絕配。 酒樓外,熱熱鬧鬧,有舞龍隊舞獅隊經過,還有戲班子一陣吹啦彈唱地吹奏節慶的喜悅。 “大清的上元節同樣熱鬧。”弘曆對此十分自信。 宋人會玩,他也很會玩的嘛。 到了清代時期,雖然官員的假期從十天縮減到了天,但是玩的花樣更多了。 比如煙花種類在明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花樣,雜耍之類除了猴戲還有了其他馴獸戲,還出現了扭秧歌、踩高蹺、鬧社火等新的內容。 【唐朝開始有了夜市,“鬼市”和“夜市”是夜間經濟的始祖。】 “夜市”顧名思義,是夜晚舉辦的集市,最早是由於商販在夜間偷偷賣酒,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他商人顧客也參與進來,售賣的品種越來越多,就有了“夜市”。比如上元燈市,就是節日時期的夜市。 而“鬼市”完全相反,出現在凌晨時分,是一種特殊早市,也叫“曉市”。 “鬼市”的開業時間一般是“半夜而合,雞鳴而散”,差不多是凌晨兩三點開始,持續到四五點結束,專在半夜開辦。 “鬼市”之所以叫“鬼市”,原因有三點: 一是時間點,專門在凌晨半夜時分,像傳說中鬼出沒的時間,鬼味森然; 二是因為在擺攤的地方只有零星幾點燭火,光線很差,在黑暗中看起來就像是鬼影森森,十分嚇人; 三則是因為“鬼市”的物品有“鬼”,這裡的“鬼”要麼指來路不正,比如說偷摸或者盜墓來的贓物。還有一種,就是造假的“鬼貨”。 唐朝時期,有一位進京參加科舉的考生,聽人說得熱鬧,特意去鬼市體驗了一把。 等他與長安的友人相聚時,喜氣洋洋給長安友人炫耀自己在鬼市的戰利品:“你看我買的上好的羊皮袍子,只要一百五十文,真是便宜!” 友人看了一眼羊皮袍子,表情有些詭異:“你在哪賣的?” 考生:“曉市。” “什麼曉市,那是鬼市。”友人一看羊皮袍子的成色就猜到了,哭笑不得地解釋,“鬼市賣鬼貨,你這羊皮袍子,肯定有鬼。” “不能吧,這看著不就是羊皮……”考生還不信邪,把寶貝的羊皮袍子展開,翻來覆去地檢查。 凌晨時分剛買,光線不好,他都沒來得及細看。 現在有了懷疑,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考生索性推開窗戶,走到窗邊,迎著陽光一看傻眼了:“裡面這是什麼?紙?” 長安友人走過去,幫他把羊皮袍子表面的羊毛扒開,自信一看裡面的“羊皮”,傻眼又無奈:“沒錯,就是油紙。羊毛被粘在油紙上,看起來像是羊皮,其實是一堆羊毛加一張厚油紙。” 油紙可以做傘,也可以糊窗戶,厚一些的油紙揉搓做舊後,紙的摩擦聲也不明顯。塗上漿糊,兩面都沾滿羊毛,看起來也是毛茸茸的“羊皮袍子”。 白日或許能看出不對勁,但是在光線昏暗的凌晨,就很好糊弄過去。 長安友人看著傻眼的考生,搖搖頭:“一百五十文買一堆羊毛,你買虧了。” 考生一臉崩潰:何止是虧了,就是被騙了! “太坑人了!” “肯定是專門坑騙我這種外地人!” 友人道:“那倒也不至於,鬼市也有好東西,懂行的也能去淘到真東西。但是不懂行還想貪小便宜的十成有九成會倒黴,本地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