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第1/2 頁)
滿朝文武,派誰不好,怕大臣有心思,派外戚不也是自家人! 李世民很信任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既是他的大臣,是外戚,也是朋友,未來還是他的託孤大臣。 所以李世民不理解,為什麼李隆基寧願派遣宦官去市舶司,不派外戚去? 換句話說,宦官識字嗎?懂經商嗎?哪怕他不親手做生意也知道這事不是光靠忠心和會哄人就能成事的。 他沒有直接批評宦官什麼,這權利明顯是帝王授予的,罵宦官還不如罵那不肖子孫。 “既然大唐有市舶司,現在也可以開始張羅。諸位有什麼擅長經商的人,推薦幾個。”李世民直接對大臣們開口,也就意味著,他決定先把宦官這個口子堵住。 李世民首先看向的就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這事就交給你了。” 長孫無忌連忙應喏。 【大唐人不僅僅從國外購買生活物資,還會主動派遣使者去國外考察學習生產技術,並且引入國內發揚光大。】 【比如唐太宗時期,曾經看上摩羯他國的蔗糖後,主動派遣使者去摩羯他國考察蔗糖的製作方法,還引進了泥婆羅三種種植蔬菜的方法。】 大唐的開明與包容,在商業貿易中也有體現。 李世民的氣度,不僅僅在政治軍事上,在商業上同樣如此。 他並不會覺得大唐最強大就看不起其他國家的技術,也不會覺得華夏是農耕大國就看不上其他小國的蔬菜。 【所以,大唐的海外貿易,其實是雙贏的貿易,海內外進行交易的表面上看是奢侈品,其實也是技術文明的交易,並不是後世那種買了之後束之高閣的做法。我說的是誰,大家應該猜到了。】 弘曆:“……” 他猜,說得是大清。 他的身上穿過洋布,佩戴的寶刀是洋鋼,御書房有不少洋人玩意,還有不少洋人使者到他面前貢獻洋玩意。 弘曆喜歡這些小玩意,其他貴族也喜歡,民間雖然不知道,但是清朝的上層貴族並不缺西洋那些與時俱進的玩具。 但是在天幕出現之前,弘曆並沒有認為大清非要去學那些奇技淫巧,也沒有人會主動琢磨,假如把那些洋玩意的機關放大,用在工業或者軍事上會如何。 在這一群封閉的滿清君臣嚴重,西洋再厲害,距離大清如此遙遠,大清只需要禁閉國門,不讓洋人進來,就算洋人有再厲害的火器又如何,大清也有火器。 最重要的是,海上路途遙遠,也許還沒到大清門口,洋人已經海上遇難了。 “朕怎麼知道,他們還有那麼快的大船不呈上來,都是洋人奸詐!”弘曆不肯承認自己短視,把責任全推給洋人。 大臣一片阿諛中,弘曆卻開始發愁。 現如今大清也開放了廣州對外通商,但是西洋的技術太厲害了,他是不是也得派人去西洋學習? 但是大清距離西洋太遠,海船抵達西洋得多久?總不能乘坐西洋人的商船吧? 好面子的弘曆有些不情願,最終先吩咐工部打造海船,這通商與學習之事,還要再看看。 【唐朝,也是茶葉對外貿易商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 唐朝之前,人們喝茶大部分是粗放式的豪飲,有些人是為了解渴,有些人是看重茶葉的藥用價值,在喝茶的時候還要假如不少作料,喝茶的時候連吃帶喝,所以那時也叫“吃茶”。茶磨成末,裡面假如蔥、姜、棗、橘子皮、鹽、胡椒等,濃稠的如同羹湯。 直到茶聖陸羽橫空出世,寫出了《茶經》。 《茶經》是世界上的第一本茶書,詳細講述了茶葉的起源、採茶工具、製茶工具等等,內容齊全,自稱體系,堪稱茶文化詞典和茶葉大全。 同時,陸羽還大力推廣茶葉的種植,一聲跑遍了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從湖北到江浙,考察地形,培育良種,擴大了南方的種茶麵積。 陸羽不但發展擴大了大唐的茶葉種植,還把茶文化傳到了日本。 日本的永忠和尚曾在大唐流血,陸羽的《茶經》面世後,永忠和尚開始接觸並且學習大唐的茶文化。 陸羽去世後,永忠和尚帶著陸羽的《茶經》回到日本,並且用陸羽的烹茶法博得天皇的賞識。 兩個月後,天皇下令,全國推廣飲茶文化。 另一條絲綢之路上,大唐商人與西亞、非洲商人貿易往來,大唐的茶葉開始傳入西亞和非洲。 同時,朝廷對內用貢茶開“清明大宴”,設立茶舍和貢茶院,從上到下影響民間廣泛種植茶樹,出現了很多茶肆、茶店,也開始有了“茶稅”。 這個時期的茶店還沒有獨立出來,主要與旅店、客舍結合在一起,到了宋朝才開始有了獨立的茶館。 對外,朝廷立了榷茶使,來管理對外茶葉的輸出。 世界各國最初飲用的茶葉、種植的茶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