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頁(第1/2 頁)
【古人不認識細菌病毒,吃壞肚子就認為是被人下了蠱,真要說下蠱,那你得去問責老鼠蝙蝠,給它們換個食譜,換個乾淨的生存環境,還得天天給它們洗澡。】 “嘶—— 天幕下的古人一陣倒吸涼氣,尤其是漢朝人士。 比如川人吃巴蛇,廣府人吃南蛇,中原人士不吃蛇,但是吃老鼠! 漢朝有一道名菜,就是老鼠! 從周朝開始,周王室就吃老鼠,還做鼠肉臘幹,評論滋味頗美味; 漢朝時期,王公貴族也曾經吃過,比如漢文帝、漢景帝,還有無處不在的中山靖王劉勝,在他們的陪葬墓中也有老鼠,在陪葬坑和陶製的廚房翁中都有鼠骨,起初還曾經被考古人員誤會過是老鼠自己鑽進去的。 劉徹臉色有些難看了。 因為他,也吃過老鼠。 他的手忍不住放在腹部: 怎麼辦,突然開始懷疑自己中蠱,不對,是有了寄生蟲!! 醫學與生命4 【因為對瘴氣的不瞭解,古人因此產生了許多誤會。說是下蠱,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到唐宋時期,因為醫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很多成熟的應對瘴氣的藥方,許多曾經被稱之為“瘴鄉”和“蠱鄉”的南方地區也逐漸擺脫了汙名,到明清時期進一步擺脫,只剩下特別偏遠的山區才有。】 孫思邈恰好正在接診,有即將被派往巴蜀之地的病人擔憂地問道:“孫大夫,聽說巴蜀也多瘴氣,是不是天幕說得這些蛇蟲蟻鼠有病毒不能碰?” 原本中原之地的百姓聽到巴蜀,都以為是窮鄉僻壤,巴蜀地形複雜,不是李白那種喜歡到處遊歷或者需要經商往來的,許多中原北地人對巴蜀都有些誤解。 孫思邈聞言解釋道:“是有些不同,巴蜀之地氣候與中原不一樣,更為潮溼。不過也不需要害怕。” 北地乾燥,許多人剛到巴蜀,哪怕沒有被寄生蟲感染,潮溼也會讓人渾身不舒服。 孫思邈與病人們分享如何避免瘴氣:“但凡需要入蜀地,若是感到潮溼不適宜,用艾草灸上兩三個穴位即可,並不需要慌亂。多多發汗即可。” 不理解的事物,經過解釋發現可以克服之後,人們就會破除恐懼心,能夠以平常心對待。 艾灸是十分普遍的治療方式,聽到這話,病人覺得放心許多。 這時候的讀書人什麼都得會點,比如醫書,也會閱讀學習,病人覺得自己多看點醫書,自己在家也可以艾灸嘛。 宋朝,還有另一個勇於破除瘴鄉、蠱鄉迷信的人,那就是蘇軾蘇東坡。 蘇東坡多次被貶官,被貶到的吃荔枝的嶺南惠州和海南等地,都是宋朝時期條件艱苦的地方,與他同被貶的有些官員,比如韋執誼、李德裕等人,到了海南沒多久就鬱鬱而終。 但是蘇軾心態很好,並沒有被流言影響心態,勇於自己親自嘗試,一邊吃荔枝寫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邊跟當地人學煉丹,還改良古人煉丹法發明尿罐煉丹,自己釀造蜂蜜酒。 “我在嶺南那麼久,也沒發現什麼巫蠱,瘴氣也沒那麼可怕。”蘇軾給認識的一位友人吳秀才寫信,信中說道,“南方說得是瘴癘遍佈之地,但是隻要注意氣候冷暖變化,仍然可以泰然處之。” 與另一位王姓友人寫信也說道,“南方有病患者,多是寒暖失宜,飢飽過度。不是什麼大病,是不適應新環境。” 蘇軾還在海南發現了百歲老人之鄉,寫下《書海南風土》。 一份份信件記載著南方風情寄給中原的朋友與家人,可能蘇軾自己都沒想到,除了寄去自己的思念與生活,還對破除南方的偏見有重要作用。 【現在再來說一下巫蠱。】 【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主要是用刻個木頭人或者扎個布娃娃、稻草人之類,在背後寫名字針扎之類的,但是這樣有用嗎?】 【沒有哦~】 劉徹難得有些坐立不安。 說了一次就得了,天幕怎麼又提? 現在天下人都看到這種巫蠱娃娃沒什麼用,自己還那麼大動干戈,豈不是越發說明帝王無情且愚蠢? 【如果弄個人形娃娃就算巫蠱,那人參不是還說可以成精可以長腿跑嗎,在人參背上寫討厭的人的名字豈不是可以取而代之?】 種人參挖人參特別多的大清人齊齊笑了。 “還有這好事?”灑脫不羈的魏源笑哈哈,“那我都想把自己名字寫上去,讓人參娃娃替我去上學,我就出去遊歷山川大海,多好。” 這一年,魏源高中進士,但是因為年齡太小,被朝廷遣回家中“進士榮歸,讀書候用”。 這時候魏源多大? 24歲。 魏源帶著滿腔抱負,以為高中進士就可以為民請命,報效國家,沒想到不是因為沒考中,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