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第1/2 頁)
唐朝時期,諸暨一位卸任的縣尉包某,去一位熟識的富豪家中做客,做客後,包某懷孕的妻子第二天在家中突然得病。 包某懷疑富豪給妻子下蠱,帶著妻子去富豪家中鬧事,結果打鬧自重發生衝撞,導致妻子死亡,一屍兩命。 包某悲憤之下,抬著妻子的屍體,去衙門告狀。 “大人,我的夫人死的好慘啊!” 當時負責的官員是觀察使李遜:“她是怎麼死的?” 包某開口直指曾經的富豪朋友:“她定然是被我那無良友人下蠱害死的!” 李遜問道:“你有什麼證據?” 包某說出前日去富豪家中吃飯,妻子回去就生病,加上當地有下蠱的傳說,他一口咬定:“大家都說他會下蠱,肯定是他下的蠱!” 富豪委屈地解釋:“大人,我家從來沒下過什麼蠱,連見都不曾見過!” 李遜再次追問時,包某給出新的證據:“是我妻子晚上託夢告訴我的,就是被他下蠱害死的!” “這是勒索!”李遜卻看出其中的種種不合理之處,“你既然擔心你的妻子,為何要帶著病妻出門而不是先給她請大夫?為何又要當著她的面打架?為何不先妥當安置你即將臨盆的妻子?” 包某開始叫屈:“大人,我家一屍兩命,你竟然懷疑我!” “你夫人一屍兩命,但是你還可以再娶不是嗎?”李遜看著包某眼神閃爍,看出了這人的不對勁,“你夫人一屍兩命,你不給她下葬,把人的屍體抬到外面任人旁觀,這就是你的愛妻愛子?” 最後,因為包某證據不足,李遜給雙方輕微處罰,包某的妻兄不服,當朝喊冤,被李遜杖罰。 第二年,官員孟簡接替李遜的官職,一上任,包某再次喊冤,孟簡再次重審此案。 “有何證據?” 包某還是老說詞,並且非常堅定的認為是富豪下蠱:“是我夫人託夢告訴我,是他下了蠱!” 然而這一次,孟簡將富豪全家十幾口人活活杖斃。 民間的百姓竟然群情一片叫好聲: “還是這位大人好,大人您可真是位青天啊!” 叫冤者滿意,百姓滿意,死去的富豪全家,想發表反對意見也沒有機會發表。 但是,這真的就是真相了嗎? “這竟然是我大唐官員!”李世民看到唐朝時就不好了,看完整個案子氣得聲音顫抖,“我大唐官員什麼時候靠託夢斷案了?《唐律疏議》都不學的嗎?” “這個孟簡若是生在現在,朕定要讓他從哪裡來的滾回哪裡去,當什麼官,回家吃自己去!” 李世民這一期看天幕,原本是準備學習醫術,沒想到又被氣的不成模樣,長孫皇后怕他氣出病來,連忙讓太醫給他診脈。 “一群愚民!” 從民間起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壓根不信什麼下蠱害人的說法。 在這裡,他只看到了被煽動的民意,以及好騙的百姓。 “自古以來造反先喊口號,先煽動民心,騙來一群無知愚民為自己賣命。”朱元璋撇撇嘴,這種手段,他很熟悉。 朱棣等人噤若寒蟬,這種造反話題,他們可不敢接話。 【在古人的眼裡,孟簡比李遜更公平公正;然而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顯然是李遜更公正。】 【就算不提“蠱”,什麼時候託夢也能成為辦案證據了?還因為一個託夢,杖斃一家十二口,到底誰是冤殺?】 李斯冷笑一聲,看著叔孫通開嘲諷腔:“後世看來果然不學法,竟然靠託夢斷案。” 叔孫通的臉都漲紅了,他很想說不是他儒家人乾的,但是他沒有證據。 反而想要證明是儒家人很簡單。 扶蘇表情複雜:難道用儒學治國,就會養出這種靠託夢斷案的官員?這也太無腦了吧?孟簡看似是對包某“仁慈”了,但是冤死的富豪全家不過是請友人吃了一頓飯就要遭此橫禍,這包某和孟簡才是“不仁不義”! 【其次,這位來自北方的孟簡大人,是真的不知道這事不可靠,還是為了政治目的選擇了迎合民意?】 李遜釋放富豪後,民間齊齊認為李遜放走下蠱者,對他頗有怨言; 而孟簡新上任就杖殺富豪一家,被當地人認為是“平冤”,名聲達到了空前高度,當地百姓頓時對他印象極好。 犧牲富豪一家,換來自己如魚得水的政治生涯,還可以沒收富豪的家產,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要麼是愚昧,要麼是政治陰謀,真相只有孟簡自己知道。 【與其說“蠱”是器皿中培育出來的,不如說是人心裡的惡意與恐懼裡醞釀的。】 如同疑人偷斧,只要開始懷疑,總是有理由的。 “蠱”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被靈活運用著。【現在,我們從醫學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