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頁(第1/2 頁)
他又有靈感了! 小二激動地快速呈上筆墨,還有一塊長長的木板。 在唐朝,因為詩歌興盛,酒樓都有詩板、詩壁的存在。詩板是刷好油漆的木板,可以提供給客人寫詩,寫完就會掛在酒樓裡給眾人參觀;詩壁就是一面特意留出來的空白牆壁,給客人自由發揮,類似現代的留言牆。 李白藉著酒興,肆意揮毫,天幕彷彿也成了他的背影音,繼續講述著這首詩的背後故事。 【與後世儒家對商業的排斥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與商業緊密聯絡,並不是單純的排斥。】 許多儒學大師本身就關注商業發展。 孔子學生中,比較著名的商人有子貢,先在魯國做官,後來加入從商的隊伍。 所謂“陶朱事業,端木生涯”,陶朱指的是陶朱公范蠡,端木就是指端木賜子貢,後世商人把二者當做是儒商的鼻祖。 孟子同樣重視商業,主張“通功易事”,也就是提倡互通成果,交易產品,彼此學習。 孟子還提倡取消關稅,這同樣是有助於商業貿易繁榮的政策,放在現代這樣的理念也很實用; 荀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證社會應該有專業的商人,“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 他還主張公平貿易,反對商業欺詐,要求商人有公平的經營理念。 到秦漢時期才開始出現商人“其人甚可賤”,在後期商業和商人的地位起起伏伏,但都被限制諸多,士大夫投身商業再也不會有春秋戰國時期的景象了。 明朝時期,知道朱元璋重本抑末政策的朱棣偷偷去看朱元璋。 不知道天下商人知道先秦時期連儒家都不是那麼反對商業會如何? 不知道父皇又會如何對待那些可能有意見的商人? 還是強勢鎮壓嗎? 朱元璋的心毫無波瀾,他連海禁都解了,再解除重本抑末算什麼。 大明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在江山社稷面前,哪怕是老朱自己的臉面,也沒那麼重要。 只是看到老四鬼鬼祟祟的眼神,朱元璋一臉嫌棄。 別人的兒子那麼英明神武,像李淵的兒女,都那麼優秀,自己的兒子怎麼這麼猥瑣! “老四,閒的沒事幹就去抄天幕。”朱元璋面無表情,給朱棣立刻安排了事情。 朱棣:好吧,老父親又生氣了。 不過這個態度,看來有戲? 【在學派林立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代學派也不止百家,除了耳熟能詳的儒墨兵法,還有一個從微觀經濟角度探討經營管理問題的學派,商家學派。】 【商家學派,也稱“貨殖家”或者“治生家”,自成獨立學派,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這個學派,以白圭、范蠡為代表,後來被司馬遷稱呼白圭為“治生鼻祖”,這裡的“治生”意思是經營管理。】 不同於管仲的改革法制,用經濟實行貿易戰來攻擊國家進行稱霸事業,商家學派並沒有政治上的野心,處於富貴也能及時抽身去民間經商,主要就是設學授徒,經營致富。 比如白圭,被後世尊為“商祖”,曾經輔助魏惠王,官至相國,還幫魏國治水,解決了魏國都城的黃河水患。但是最後棄政從商; 范蠡,被後世尊為“商聖”,曾經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官至上將軍後依然辭職歸隱,到哪裡都能大賺特賺。 從現代的角度看,商家學派已經有一些比較先進的商業理念。 比如,強調“時”。 白圭提倡“樂觀時變”,范蠡提倡“與時逐”,就是要重視不斷變化的市場上帶來的經營機會。 先秦時期的商業,因為生產力的侷限,主要是交易農產品以及由農產品加工而成的手工業品,這些商品本身就會受到季節性和地區性的限制。 所以,商人要選擇好的時機投機和買賣。 白圭在民間行走,看到秋季豐收的景象,主動與農人搭訕:“今年的收成不錯。” 農人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撓撓頭:“嘿嘿,是。” 白圭耐心地與農人一番攀談後,拉攏了雙方的關係後,才直奔主題:“交完稅還有多餘的糧食,賣嗎?” 農人倒也沒有拒絕,他看著白圭不凡的氣度,心裡有了些許期待:“怎麼,你們要買?” 白圭:“得看你什麼價格。” “嘿嘿,這個數。”農人就住在都城附近,買賣過糧食,對糧價還是熟悉的,聞言直接給出一個數字,本以為這貴人很好說話,誰知貴人似乎有些摳門,拒絕了: “太貴了。” 農人連忙道:“我家糧食種的好,你看,這顆粒飽滿著,大的很。” 白圭又一番講價,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找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價格,即將談攏之際,又道:“我多買點,你給便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