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頁(第1/2 頁)
一次經營,雙倍利潤。 漢朝,桑弘羊非常懂白圭的策略,含笑撫須:“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農人覺得糧食夠多了,想賣出去換東西,那商人就迎合需求買回來; 農人想要買新衣服新傢俱,那商人就提供新布匹新漆器,同樣是迎合農人的需求。 說什麼“無奸不商”,不過是人類本身就有需求,商人迎合了人類的需求罷了。 比如他,迎合帝王的需求,不也是一種商? 【在經營策略上,白圭已經有了長線投入與短線投入的概念。】 比如面對大眾化商品,以薄利多銷為主,比如普通的木質農具,家用的手工品,就選擇短線投入; 面對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變化影響的產品,就會選擇長線投入。 旱災之年舟船廉價就購入舟船,水災之年車輛廉價就購入水車。還有需要等待豐收的良種和糧食,進行反季節操作,購入商品長期貯存,利用商品市場冷熱轉換的時間差,透過獲取價格差來賺取利潤。 除此之外,還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立的特殊背景,讓商人從這個國家帶去另一個諸侯國喜歡的奢侈品,因為路途遙遠不易儲存,選擇重量不大易於攜帶、價格高昂易於儲存的貨物,也屬於長線投入。 這樣的長線投入,賺取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價格差。 【在遠古時期,經商活動還只是以自身需求進行貿易,但是到了商家學派出現,就開始有了商業道德的行為準則,這也是一行有了行規,有了靈魂。】 白圭當時的名望可比王侯,但是在經商過程中,提倡的是與民同樂,與受僱於自己的普通員工同苦樂,經常一起吃飯,一起勞動,頗有現代企業家親近員工的架勢。 而范蠡提倡的是進行慈善活動,“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富好行其德”。 范蠡非常樂善好施,成為富商之後,經常給貧苦人家施粥,主動出錢捐修橋修路,還直接分發錢財給貧苦鄉鄰。 天幕上,在古代,范蠡先去檢視施粥的攤位,親自去鍋邊看了看粟米夠不夠,攪和一下覺得太稀了,吩咐道:“再加點粟。 他經過一群瘦骨嶙峋的庶民,眼裡滿是心疼,又吩咐人去買藥:“冬日裡天寒,煮些禦寒的藥湯分發下去。 聽到的庶民連連道謝: “多謝陶朱公! “多謝陶朱公! …… 范蠡朝著眾人微微頷首,繼續行走。 他走到大橋邊,新建造的大橋落成,地方官邀請范蠡宴飲,並且在宴席上大力感謝:“多謝陶朱公出資,讓我們有了新的木橋! 又是一片道謝聲。 聲音喧譁,與另一片鼓掌聲幾乎重疊在了一起。 天幕上出現了現代的畫面。 在現代,企業捐款,大張旗鼓著,動不動弄一個巨大的招牌:“xx企業慈善捐款500萬! 還配合著不同場合,各種各樣的專案都會出資,範圍更加廣泛。 “xx企業資助貧寒學子! “xx企業資助基礎建設! “xx企業資助…… 不論商人出於怎樣的心思,但是當錢財到位,對於正需要錢財的需求者來說,就是最大的幫助。 司馬遷誇過范蠡樂善好施,扶貧助弱,但是到現在,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商人逐利,古今都有鉅商做慈善,真得只是出於好心嗎? 桑弘羊再次誇獎:“這就是‘揚名’!先為自己樹立一個好名聲好形象,有了一個好的信譽,其他人在面對同樣的商業選擇物件時,寧願選擇更有信譽的陶朱公。 東郭咸陽眼裡滿是崇拜:“陶朱公實乃吾輩楷模! 再看到後世的大招牌,全方位的資助,東郭咸陽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還是後世的商人花樣多! 捐錢都可以給自己這麼誇張的宣傳,他們還是太含蓄了,只自己人宴飲遠遠不夠,哪裡有哪些捐款現場的人多! 劉徹摸摸下巴,看著也有些心動。 他也想要完全忠於自己的孤臣,若是他用自己的私庫去資助學子,不知道有沒有用? 【先秦時期,出現了許多商業奇才,誰能想到,這已經是商業人才的最後盛世?】 宋國商人計然,也是范蠡的老師,五計滅吳國; 鄭國商人弦高,以十二牛犒賞秦國大軍,使得鄭國滅除了一場戰爭; 鄭國商人子產,身處廟堂之高,依然竭力維護商家利益。 還有管仲,呂不韋等等,都曾經是商家學派的商人。 在沒有重農抑商的春秋戰國,商界人才濟濟,既可民間致富,也可以上朝堂定國安邦。 【後面的商業人才,有管仲才華的沒有他受皇帝器重,有管仲變法決心的沒遇上信念堅決的皇帝,或者很難得到管仲那樣的善終。】 【下面,不得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