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立的論文,只是一篇序。中華民族是歷史上最愛歷史的民族。我們不但對本國曆史有不間斷的比較可靠的記述,對外國,其中也包括東南亞國家,也有記述。這些記述對研究有關國家的歷史,有異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中國學者,只要掌握了東南亞國家的語言文字,利用有關國家的史料,再加上我們史籍中的有關史料,這樣來研究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包括撰寫《東南亞歷史詞典》,自然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4�《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
下面按內容目次對本文加以簡略的闡明。
一、問題的提出提婆達多,梵文Devadatta,也譯為“調達”等等,意譯是“天授”。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堂弟,後來也隨佛出了家,當了和尚。佛經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他,把他說成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他屢次想方設法加害佛祖,死後墮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他的主要罪惡是想爭奪僧伽的領導權,破壞僧伽的統一,這種行為有一個術語,叫做“破僧”(sa n ?ghabheda)。但是,佛典在羅列他的罪狀的同時,有時會露出一點破綻:提婆達多並不那樣壞,還有人信從他。我因此想到中國一句老話——“勝者王侯敗者賊”,一部《二十四史》,很多地方都可以碰到這種現象。恐怕提婆達多也屬於敗者一類。
但是,中外佛教史專家的著作中,有的也間或提到提婆達多的名字,卻沒有一個人認真探討這個問題,更沒有人提到,他同佛祖的鬥爭不是一般的意見不合,而是有更深的含義的。我借用了我國前一段很長時間內習用的一個政治術語“兩條路線的鬥爭”,來表示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二、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我在本文中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提婆達多,特別是他與釋迦牟尼的矛盾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勝者”釋迦牟尼的徒子徒孫們,最先是口傳,最後寫定成書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但是,正如常人所說的“不能一手掩盡天下人的耳目”,其中有一些真實的材料,對我今天的探討是非常有用的,這是如來佛忠實的徒子徒孫們始料所不能及的。
因為有關的經典太多,我最後選定了以唐義淨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為依據,來敘述佛與提婆達多的矛盾與鬥爭。因為,這一部經名稱就標出了“破僧”,是資料最集中的一部佛經,是專門講提婆達多破壞僧伽統一的。
回到祖國(45)
這一部佛典講釋迦牟尼和提婆達多的矛盾,用的是典型的印度方式,幾乎是從開天闢地講起的。它講人類的出現,人類的墮落;由於墮落而爭奪土地,於是產生了國王。又經過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出現了釋迦種。最後出現了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淨飯王的兄弟甘露飯王,生子提婆達多。因此,佛祖和提婆達多是堂兄弟。講釋迦牟尼的誕生,又用的是印度方式,煩瑣詳盡到令人生厭。兩位主人公一出臺,本經就講他們之間的矛盾。為什麼有矛盾?道理講不出,也無法講出,好像他們倆天生就是冤家對頭。古今中外專講一面之辭的書籍,往往如此,因為它們實在講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來。後來佛祖厭倦人世,出家修道。先行苦行,不久就發現:“此是邪道,非清淨道。”舍之而去。在這裡,這一個舉措雖為所有的佛傳所共載,卻是一個伏筆,這與提婆達多有關,下面還要談到。後來釋迦牟尼終於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成了正果,成了佛。有了佛,才能有僧伽,有了僧伽,才有了“破”的物件,而破之者就是提婆達多。
《破僧事》接著敘述提婆達多的活動,特別是“罪行”,說他處心積慮要傷害釋迦牟尼;又敘述他與未生怨王(阿闍世)的關係,二人先是仇人,後來又變成了朋友。又敘述提婆達多與六師外道之一的晡剌拿的關係。這雖是一件小事,但是其中卻隱含著提婆達多的宗教哲學思想,下面我還要談到。《破僧事》又敘述了提婆達多處處同釋迦牟尼對著幹,別立“五法”。這對了解提婆達多的宗教思想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五法”都是針對釋迦牟尼的:第一,不食乳酪;第二,不食魚肉;第三,不食鹽;第四,用衣時留長縷績;第五,住村舍內。這“五法”對於瞭解提婆達多同釋迦牟尼的鬥爭,有重要作用。下面又講到提婆達多破僧的五種禁法:第一,不居阿蘭若;第二,於樹下坐;第三,常行乞食;第四,但蓄三衣;第五,著糞掃服。以上這些細節,實際上是兩條路線鬥爭的內容。《破僧事》又記述提婆達多墮入地獄,舍利弗到那裡去看望他。
《破僧事》接著敘述,提婆達多原來有了神通,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