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盯著眼下股價的一時漲跌,不如認真考慮一下什麼時候退出。當情況符合你預想的條件時就拋售股票,否則就持股不動。
巴菲特在1969年5月29日的一封信中寫道,早在18個月以前他就認為,無論是環境因素或個人因素都已發生了變化,所以必須修改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目標。他的話說得很含蓄,當然,在公司沒有解散時他不便過於直截了當,實際上這意味著他想選擇一個時機退出股市。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恰當的時機”定在了當年年末。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巴菲特這裡對投資環境和股票形勢的告誡以及對什麼時候退出股票市場,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嚴密安排的。具體地說是:一方面,當時的美國股市行情非常火爆,巴菲特擔憂股市泡沫,所以想落袋為安;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巴菲特個人已經擁有強大的投資實力,不再需要透過合夥公司這種形式用別人的錢來投資了。
巴菲特在這封信中還說,如果把投資比作一隻野兔,他並不一定保證自己會一生追趕這隻野兔,什麼時候讓他慢下來,也就意味著追趕這隻野兔的步伐要停下來了。40年後的今天來看這句話,可以說巴菲特追趕投資這隻野兔的腳步不但沒有停下來,而且依然步履匆匆;不過從當時他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組建伯克希爾公司這一舉措看,當時他的腳步確實是停下來了,或者至少是變換了跑道。
就連巴菲特這樣的職業投資者都這樣,更何況業餘投資者呢!業餘投資者真的有必要整天泡在股市裡、一生在股海中拼搏嗎?其實,認真研究一下什麼時候退出股市也是一種投資之道,所謂“回頭是岸”是也。
那麼,什麼時候是退出股市的最佳時機呢?這裡以1969年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為例,看一看他是怎樣決策的。
資料表明,從1957到1969年間,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平均綜合收益率高達,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年平均綜合收益率只有。截至1969年末,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發行量為983 582股,市值上升到億美元;其中巴菲特有限公司擁有691 441股,佔70%。
當時的伯克希爾公司經營業務主要包括三大類:紡織工業;由國家賠償公司及附屬國家消防及海運公司經營的保險業務;伊利諾伊州國家銀行和聯合企業。此外,它還擁有《太陽報》有限公司、布萊克印刷公司和網間聯結器保險公司70%的股份,但是這些業務並不能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多大盈利。
然而,巴菲特這時候選擇解散公司,一方面是他已經厭倦了作為合夥公司領導的那種壓力;另一方面,當時的股票市場非常火爆,就在其他人普遍看好股市時,巴菲特卻擔心哪一天股市泡沫破滅,把以前賺到的錢全部賠光。當然,這時是巴菲特個人擁有的資產淨值已經達到2500萬美元,要求加入合夥公司的人越來越多,而巴菲特卻不再需要他們的加入,想擋也擋不回去。
以上幾種因素綜合起來,巴菲特選擇瞭解散合夥公司,按每位股東的投資額分配應得利潤和利息。每位股東可以有兩種選擇:要麼繼續持有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或迪佛斯菲爾德零售公司股票,要麼換取現金。
巴菲特在1970年2月18日寫給巴菲特有限公司合夥人的最後一封信中這樣說道:感謝所有股東放手讓他進行投資操作,而不是在背後指手劃腳該出什麼牌、如何抓牢牌,以及說些什麼其他人做得多麼多麼好的風涼話。否則,合夥公司不一定能取得這樣的成功。
在這裡,實際上表達了巴菲特對投資動機、管理天賦、人性深刻理解方面的三重含義。三者結合起來,使得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和過程完全與眾不同。他善於從*角度看待投資,這種方式有點像愛因斯坦看待空間、時間、地心吸引力之間三者關係,弗洛伊德研究人類精神及神經系統的深度一樣。巴菲特的天才就表現在這裡。
果然不出所料,當擁有100名股東的巴菲特有限公司正式解散後,巴菲特一直擔心的股市泡沫終於在1973、1974年間爆發,從而導致股市崩潰,而巴菲特躲過了一劫,其他人則深陷於其中不能自拔。
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時,巴菲特把他個人的大部分資產悄悄投到了伯克希爾公司。隨後,巴菲特的好朋友比爾·瑞恩在1970年5月成立紅杉基金會,該基金會把大約1/4的資金購買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其他資金購買的股票品種基本上和伯克希爾公司相仿,伯克希爾公司買什麼股票,它也投資什麼股票。容易想見,該基金會的投資同樣也取得了巨大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