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認為,從長遠看,經濟形勢只會越來越好,哪怕你暫時不投資,也不能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失去信心。因此,投資者在股市下跌後投資股票時,要控制自己不受悲觀情緒的干擾。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相比過去,美國現在的生產能力更大、勞動生產率更高,有更多人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這一切都註定未來的生活會更美好。
他說,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的股票投資組合和上一年非常相似,這並不表明公司管理層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原來投資的就是自己熟悉並且表現優異、穩定的股票,那麼更改投資組合才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就是購買公司的一部分,這和購買公司的整體是一樣的。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母公司絕對不會單純因為價格問題就出售旗下最好的子公司。這一點同樣適合個人投資。投資者絕不能因為股票價格暫時下跌,在聽了股票經紀人(股評家)幾句膚淺的話以後,就把自己手中的好股票賣掉,否則就上了大當。
巴菲特舉例說,1938年可口可樂公司成立50週年並且早已成為美國代表性產品後,當時的美國《財富》雜誌對該公司做了一次詳盡專訪。記者在文章中寫道,每天都有許多重量級投資者看好可口可樂,並且對可口可樂公司過去的輝煌業績表示敬意。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發現可口可樂公司這隻股票太晚了,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另一方面,又認為該公司的發展已經達到巔峰,未來充滿著競爭和挑戰。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有這樣的想法很自然。可是要記住,1938年的市場充滿競爭,現在(1993年)依然如此。從具體資料看,1938年時可口可樂公司的年銷售量相當於每箱192盎斯的飲料賣出2億箱,而1993年的年銷售量則增長到了107億箱。這就是說,1938年已經成為美國飲料市場領導者地位的可口可樂公司,在後來的50多年時間裡又繼續成長了50倍。毫無疑問,如果投資者在1938年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實際上並“不晚”,用巴菲特的原話說就是“舞會根本還沒有結束”。當然,如果投資時間更早,投資獲利會更大。
巴菲特又舉例說,如果投資者在1919年投資40美元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並且將每年收到的紅利分配用來再投資,那麼到1938年將能獲得3277美元回報。如果在1938年投資40美元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到1993年年末獲利回報仍然高達25000美元。如果1919年投資40美元一直持股不動,那麼到1993年末將能獲得205萬美元的獲利回報,74年的投資回報超過5萬倍。
巴菲特由此感慨說,1938年的《財富》雜誌就在報導中說“實在是很難再找到像可口可樂這樣規模、而且又能持續10年保持不變的產品專案”了,而現在怎麼樣呢?從1938年至1993年,又有55個年頭過去了,可口可樂的生產範圍卻變得更廣泛了。所以,投資者決不要輕易斷言某隻股票的發展已經“到頂了”,因為好股票是前途無量的。
巴菲特說,從長期來看,可口可樂公司和吉列公司所面臨的產業風險,要比任何電腦公司或者百貨商業小得多。因為可口可樂公司的市場規模佔全球飲料銷售量的44%,吉列公司的銷售量則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除了稱霸口香糖市場的箭牌公司外,他還看不出有哪隻股票能夠像這兩隻股票那樣擁有傲視全球的長期競爭力。所以,投資者如果要投資這樣的股票,無論股市漲跌都不應該受悲觀情緒的影響。
有人說,偉大的投資家對他們自己的想法都有一種絕對信心,即使市場到了最悲觀的境地,他們自身面臨巨大批評時也是如此。
當初,因為無法衡量科技股的內在價值而沒有投資科技股、網路股,巴菲特面臨著巨大批評,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當時的《巴倫週刊》甚至把他做成封面人物,這當然是當成反面教材來看待的,而且雜誌封面的標題是“沃倫,你哪兒出錯了?”
幾年過去後,隨著科技股、網路股泡沫破滅,事實證明巴菲特是正確的,而《巴倫週刊》則自取其辱,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
可見,巴菲特在市場最悲觀(大家看好科技股和網路股、不看好傳統型公司股票)的時候,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悲觀情緒干擾,最終從傳統型公司股票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因為他根本就不投資科技股、網路股,從而徹底避免了泡沫破滅給其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