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來,向著佳欣一拜。“侄兒見過十三叔。”
佳欣略退半步。“官家場面,不行家禮。寶貝勒請上座。”
弘曆頷首為禮,轉身退回主審官位置。驚堂木一聲重震。“帶弘昌!”
()免費TXT小說下載
弘昌乃是弘曆的堂兄。到那他以子訴父,已犯下逆罪,弘曆一點也不必客氣。
弘昌被帶上堂來之時,佳欣心中一痛。
按民告官、子悖父例。他已被杖責五十,才容上堂來。
一瘸一拐地樣子,雖然狼狽,佳欣卻看到這位養子眼神中的一絲狼一樣的狠意來。
——自己同胤禩,分別卻也不大。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後代,一樣沒有辦法去盡心教養。
正心痛處,卻聽弘曆開始問話。
具體的問題和答案,已然和胤禛探討過。胤禛也不是真放心這個少年貝勒,仍舊一一囑咐清楚。不令一絲錯漏。至於當堂應對,佳欣主導,弘曆配合,亦無大礙。
對於佳欣來說,最大的難點,不在於自己地受控,而在於,要如何設法為弘昌脫罪。
而胤禛則要力求引火燒向廉王,將胤禩高漲的官聲和民望藉機狠狠一殺。
聽著弘曆一板一眼地問話,以及弘昌在意料之間的答話,佳欣不由得起了輕敵之心。
弘昌所有的證據,無錯是內部人洩露無疑。西北用兵的軍費向來是政出多頭,戶部在賦稅上抽一省或幾省之資直接投向西北,但因來回運轉靡費,所以就命當地直接輸送錢糧至於前線。但一來一回的兩筆運送費用,數目上佔到了十成中的半成,卻依舊與朝廷折算。這些錢糧,歷來便是落在主掌戶部的胤禟手中,並雨露分沾到相關各省。如此胤禛即位,自然不容這筆龐大開銷在旁落於他人之手,但苦於戶部胤禟在張廣,而自己的勢力卻又不足以成功。使得此間的關係、兵力已經是盤根錯節,一時難以撬開入口,於是佳欣便替他想了個法子,:將左右軍費無論是省出部出還是國庫出都先匯總至於兵部,在由兵部同意配送各地。這其中其實斷了不少省份的發達之道,因為如此一來,所有錢糧都必須先老實暈倒京中,再雲一遍出去,有點做無用功地意思,但以現代的話來說,卻促進了就業、增長了GDP,其實也是一件養民安民的好事。但負責兵部的年羹堯等人在此中動起腦筋來,手段卻毫無藝術性可言,簡而言之,便是虛報、剋扣民工工資。但虛報數額有限。所以,所得地錢財也大不如前。且其中牽扯到數萬平民和大大小小七八級官員,實在不是個聰明的主意。所以牽連進來想要發一票的人就越來越多,連帶著果酒爺託孤老臣隆科多也大剌剌地入去分一杯羹。
這些事情,弘昌自然不能講得清楚。但他拿出來地東西,很簡單,那些腳伕簽收的底帳。如北京至於河北,銀五車。每車一人,糧十車,每車二人,走了三日,總共僱腳伕二十五人,美人日資二十文,共五兩。但在另一張兵部的簽收單據上,這筆錢就立馬翻了三倍。變成了十五兩。弘昌所告的,便是提出這個主意,並且名義上統管著兵部事宜的怡王佳欣了。
弘曆連問佳欣都懶得問,直接傳了兵部的何不的堂倌到堂。
結果兵部堂倌施施然拿出另一份單據:這三日之內,腳伕吃住、馬匹糧草、押運官的津貼等等,摺合下來是三兩。這筆錢押運是走地暗哨。不令人知是皇糧,裝飾以撲通貨物,以減輕被劫掠地風險,但也同時帶來了其他花銷,三日之間出入四城,所繳的賦稅共一兩半。而用來購買掩飾的貨物比如草藥的花銷也不菲,平攤到每日大概也要一錢多,三日十五車便是五兩左右。最後的半兩,則是運錢糧的木車和箱子的折舊費用,實無一分一厘落入了私人口袋。
戶部堂倌子啊那裡連連附和。聽一句點一點頭,連說戶部撥銀時也是這樣計算。
但弘昌又丟擲一份證據:該筆糧草,走了三十日才走到了前線,若以三日五十兩計算。則三十日消耗應為一百五十兩。但運送到處之後,時機簽收畫押的記錄顯示,每車五千兩銀中,各自短缺了四十兩。五車則為二百兩。其中還有五十兩,竟不翼而飛。
弘曆當堂傳了簽收這筆糧草地一位守備將軍。
守備將軍振振有辭:按照慣例,有糧草到,主將都會派人回程百里左右迎接護送,一來一去兩百里之間,四五個弟兄若能安然運回軍糧,總能得到個五兩十兩的賞賜彩頭。這五十兩白銀。便是派費了這個用場。
弘昌的第三個證據乃是一名證人。
伊人是剛從兵部退休的一名老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