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頁)
平,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劉英花了許多時間,向我講述了她知道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李德、聶榮臻、鄧小平、劉伯承、任弼時、鄧發……另一位是古柏夫人曾碧漪,也已八十六歲。當年,古柏擔任過毛澤東秘書,所以曾碧漪早在江西中央蘇區,就在毛澤東身邊工作,與賀子珍、賀怡有著很深的友情。她向我講述了“鄧、毛、謝、古”受打擊的情形,講述了“富田事變”親歷記,這些將近七十年前的重要往事中,健在的當事人已所剩無幾了。還有一位是九旬老人鄭超麟,他是當年八七會議的出席者,與中共早期的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都有過許多交往。本來,還計劃訪問陸定一、康克清,但經電話聯絡,他們正因病住在醫院,所以未能訪問。另外,經與任弼時女兒聯絡,計劃訪問任弼時夫人陳琮英,因她正在北戴河休養不在北京,所以未能採訪。與“劉伯承傳記組”聯絡,欲訪問劉伯承夫人,也因路遠未能實現。
上海電影製片廠程澤民先生給了我許多幫助。對於電影劇本《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他提出許多珍貴的意見。
貴州人民出版社的許醫農和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洪亮,為我查詢、收集了當地許多有關的參考資料。
當秋風秋雨吹打我書房的鋼窗時,我開始埋頭於寫作。三四個月的廣泛採訪,為這次的創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先是完成了電影劇本《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接著,完成了這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如果說,電影劇本為了加強戲劇矛盾衝突和著力塑造人物形象,在史實的基礎上作了必要的許多虛構,那麼紀實文學作品則不同。紀實文學屬於“非虛構文學”,它的特點便在於“實”,也就是要真實、事實、史實。
本書完成後,我願沿著“《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這樣的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寫下去,再寫一部《毛澤東與蔣介石》。這三本書,構成了“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寫的是“中國有了共產黨”;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寫的是“中國共產黨有了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與蔣介石》寫的是“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蔣介石”。用文學筆調去表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種新的嘗試,希望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援。也真巧,當我寫完《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正值毛澤東九十八週年誕辰。謹以本書表達對這位中國歷史巨人的敬意。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出版。
香港印行了本書的香港版,書名改為中性的《毛澤東之初》。臺灣印行了本書的臺灣版,儘管內容一字不易,書名卻被改成《毛澤東和他的掌權術》!本書出版之後,引起中共黨史界的注意,報刊上也有許多評論。例如:《上海黨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6期發表了吳景平先生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所寫的書評;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錢聽濤先生又就吳景平先生的書評,發表了《張聞天擔任過黨的總書記嗎——兼談一九三一年至七大黨的最高領導核心演變情況》一文;楊奎松先生在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黨的文獻》雜誌上發表《〈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若干史實辨正》;……這裡摘錄《上海黨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六期發表了吳景平先生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所寫的書評《以文現史的佳作——〈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的成功嘗試和若干不足之處》: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能否用紀實文學的手法來表現,使有關的研究成果為廣大的讀者所接受呢?這個問題,已由葉永烈著《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以下簡稱《選擇》)一書所作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嘗試,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該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至當年十一月已第四次印刷,總印數達九萬冊。根據新華書店的調查統計顯示,《選擇》被不少地區的讀者選為最暢銷的政治讀物之一。
第八部分:黨的領袖後記 3
《選擇》從黨內鬥爭的角度,敘述了毛澤東自一九二七年八七會議至一九三五年遵義會議期間的主要經歷。書中還用相當多的篇幅記述了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浮沉,以說明“歷史選擇”的主題。應當指出的是,這一主題是大多數黨史、革命史講義或專著中所反覆論及的,《選擇》中出現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大部分也是人們所知曉的。但是,《選擇》以下列幾方面的特點,吸引了眾多的讀者。
《選擇》一書有較強的文學性。作者用流暢的文筆、生動的描寫來表達嚴肅的題材,從而與其他許多文字乾巴巴的政治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