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籌措資金,巨人集團在香港賣樓花拿到了6000萬港幣,國內賣了4000萬,其中在國內簽訂的樓花買賣協議規定,三年大樓一期工程(蓋20層)完工後履約,如未能如期完工,應退還定金給予經濟補償。而當1996年底大樓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時,建大廈時賣給國內的4000萬樓花就成了導致巨人集團財務危機的真正導火索。債主上門了,此時的巨人因財務狀況不良,無法退賠而陷入破產的危機。史玉柱最大的缺點是不善與人交往,他幾乎不與新聞界交往,也不與銀行界溝通,他一直奉行零負債理論,並以自己沒有銀行負債而自豪。其實,這時巨人集團在保健品市場上並沒有完全喪失品牌信譽。以巨人集團的信譽不久前的業績申請流動資金貸款或以巨人大廈已經投入的資產作抵押就可以向銀行貸款,因為當時只要有1000萬元,工程就不會停工。只要大廈工程不停工,後來的風波就不會發生。但是由於他與銀行缺乏交往,銀行這時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
可史玉柱並不認輸,他認為巨人集團不可能破產,從資產負債表來看,巨人擁有資產5個億,而從債務結構來看,香港樓花的8000萬港幣是不用退賠的,而國內賣樓花的4000萬元,已還掉1000萬,還剩3000萬元,因而巨人還不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史玉柱打算將巨人大廈與巨人集團斷開,再把巨人大廈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蓋到20層,還需5000萬資金,因此他想出兩個計劃:一是由收購方一攬子解決,包括還國內樓花3000萬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萬,總計8000萬元。作為交換條件,史玉柱出讓80%的股份;二是收購方出資5000~6000萬元,他出讓一半股份。然而這一步棋卻並未讓史玉柱獲得求生的一線希望,由於與收購方無法談攏,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門也被完全堵死。
事實上,“巨人”今天的危急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除了其本身的基礎未夠穩固,加上房地產投資失利之外,其電腦軟體的本業也陷入低潮,同時,該集團耗資巨大的保健品也沒有能夠真正開啟市場。在這樣的不穩定基礎上,企業仍舊不斷擴張,而管理階層仍舊是一幫善於編寫計算機程式的非管理方面人材。史玉柱曾經預計,1996年,巨人集團的產值將達到60億人民幣,但是,1995年,該公司在保健品的開發上就虧損了超過一億元人民幣,而1996年,差不多所有子公司都沒有利潤上交。自1996年十月份起,公司已經沒有錢發員工工資了,職工們曾經到有關部門去請願,珠海市勞動局已經介入此事。
然而,“巨人集團”要解決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該集團在海內外籌集資金修建巨人大廈的事情使得集團幾年前的許多保證成為一個笑柄。
關於這座大廈的建造細節本文已經做過詳細描述,它的建造動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財力,開工之初預計1996年完工。“巨人集團”曾經四處籌資,史玉柱也曾經在1994年親自到香港去遊說投資人解除顧慮,並表示要在三年內給投資人八成的回報率,這個數字曾經在香港引起震憾。史玉柱當時宣稱:三年後如果投資者購入的單位升值不超過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團將“包底”補貼,做法包括用大單位換投資者的小單位,或者以出售集團單位所得來補償。這個專案在香港用大幅廣告反覆刊出,因此,不少投資人實際上是“慕名”而投。
。 想看書來
第三節 “巨人大廈”的倒掉(4)
不過,到了1995年年初的時候,忽然傳出“巨人集團”拖欠大樓的建築工程費用的事情,事情一出現,“巨人集團”就在香港召開記者會進行澄清,呼籲投資者放心。當時大廈只進行了沉箱工程,還沒有開始正式建築。但是到了1996年的年中,大廈施工過於緩慢的現象引起了珠海市政府的關注,然而,“巨人集團”方面仍舊宣稱大廈可以按照預定期限完工。
1996年,巨人大廈的一個承建商曾經採取激烈的行動向“巨人集團”索取鉅額建築費,後來,好在當地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調解,事情才平息下來。
1996年11月,史玉柱公開承認“巨人”在經營上出現失敗,提出“重新創業”的說法。他認為,“巨人”自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企業狀況進入谷底,公司進入健康產業之後,交出了上億元人民幣的學費,“巨人”內部也陷入組織渙散、管理不力、幹部無責任心的困境,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月就高達幾百萬元人民幣。這也直接導致了保健品市場的迅速滑坡,集團資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