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必勝的信念非常重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節 電腦天才(1)
史玉柱瘋了,輕易間他放棄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機會;史玉柱沒瘋,因為“秦失其鹿,惟勝者得而割之”。
放棄大好前程的史玉柱在蓄勢待發中,毫不掩飾將來搶奪中國電腦技術市場話語權的勃勃野心。
於是,他叫出了“如果下海失敗,我就跳海。”
“燕圖樊首趙國刀,壯士未還斬秦腰。明曉貫虹白日事,偏從虎穴走一遭。”流傳兩千餘年的荊苛刺秦王的故事在今天已經完全化為集智慧、勇氣和膽略為一身的精神圖騰。而這種精神恰恰昭示著史玉柱甘於放棄和勇於出擊的精神。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辭職就這樣代表了史玉柱的決心,“我拿青春賭明天”則更見證了史玉柱對未來的壯志凌雲。
1.農村調查統計軟體被推向全國
1984年,史玉柱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安徽省統計局工作,現在看起來挺荒唐的,因為數學系實際上和加減乘除沒多大關係,數學系主要是研究邏輯。但當時大學畢業分配的時候說數學系就是搞數字的,搞加減乘除的,那個統計局就是搞數字的,所以就把史玉柱分到統計局去了。
不過單位還是很重視這個浙大數學系的人才,分到單位沒幾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去西安統計學院進修,一去就是幾個月。這次進修對史玉柱後來接觸計算機影響很大,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當時數學系可以選兩個方向,一個是純數學,一個是計算數學。史玉柱心想,純數學太枯燥了,計算數學或許還能應用到其他的地方,就選擇了計算數學方向。當時還是小型機時代,進機房需要換衣服換拖鞋,自己去程式設計,程式設計的結果還需要打紙帶。史玉柱只覺得挺羅嗦,沒覺得計算機特別有用,對它也沒什麼特別的興趣。
但到了西安統計學院之後,進修的老師是一個美國的教授,號稱抽樣調查之父,他就介紹了最新的國外抽樣調查的方法,統計的方法、抽樣的方法,沒有一樣能夠離開計算機。
回到單位之後,史玉柱當時負責的工作就是農村抽樣調查資料的處理。那時候單位裡面用的計算工具還是很原始,是用計算器在那裡加來加去的,史玉柱就提出要求,應該買一臺計算機。當時的計算機是挺昂貴的裝置,但是領導也知道計算機能提高效率,既然有人能用得上,就答應了史玉柱的要求。史玉柱因此南下廣州,花5萬塊錢扛回了一臺IBMPC。
有了計算機之後,史玉柱的生活變了個樣子。那時候也沒有結婚,就是一個人,別人下班了他就一人在計算機機房裡面琢磨、研究。
史玉柱的計算數學功底開始發揮作用。因為數學其實就是大腦邏輯思維能力的鍛鍊,計算機程式設計不是難在語言,而是難在演算法,所以一般計算數學出身的人編軟體,要比計算機系編軟體的人水平要高。過去應該有20、30個人乾的統計的活,史玉柱用計算機,找兩個錄入員,一兩天就幹完了。
統計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統計,匯總一下,以前都是有一批人在做這個工作。被史玉柱這麼一弄,一下子很多人就沒事兒幹了,當然單位也就安排這些人做其他的事兒,史玉柱自己也沒事兒幹了,閒著也是閒著,既然有這麼好的統計資料,史玉柱就開始琢磨能分析到什麼。
此時史玉柱就自己開始編寫分析軟體,這個軟體設計得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資料,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農民會買哪些東西,消費特徵是什麼;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農民消費特徵又是什麼?把這些人的資料抽出來一匯總,然後再和平均數一對比,一分析就能出很多的結論,很多以前的統計人員想象不到的一些東西。
當時,史玉柱所在的部門的人都是學農業的,沒料到數學系的人也能分析出農業上的資料、農民的收入、基尼係數等等,而且一瞬間就可以搞出來。
史玉柱的軟體不斷完善,此時,各地的統計局都紛紛開始使用這套軟體。第二年,國家統計局在河北唐山召開的全國統計系統年會上,要求全國各地的農村抽樣調查都用史玉柱的軟體。史玉柱因此得到了二、三十元獎金和一個技術進步獎。相比當時每月54元的工資,史玉柱很有成就感。當時是1985年,史玉柱年僅23歲。
2.去深圳讀研究生
出類拔萃的工作業績引起了有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編完軟體之後,史玉柱就開始基於這些分析出的資料,寫關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