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最早始於唐代,而以明朝景泰年間最為流傳,因其主體顏色多為孔雀藍豚釉料,故名景泰藍。這種工藝素以造型美、花紋細、色彩絢麗而聞名中外。它雍容華貴、莊重的藝術風格,早就獨樹一幟,為世界所稱道。
林徽因接著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能在新中國失傳。”
為了調查景泰藍的生產狀況,林徽因、莫宗江與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一起,跑了一整天,才找到了幾家不顯眼的小作坊。這些小作坊都是一副破敗淒涼之象,有的只有三五個老師傅,幾副小爐灶,產量很低,而且產品也銷不出去。
一個老師傅聽林徽因說他們是為恢復景泰藍工藝做調查的,激動得老淚縱橫,握著林徽因的手說:“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透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他們基本摸清了北京僅存的幾家作坊和景泰藍生產情況。這些廠子大都處於倒閉邊緣,新老藝人青黃不接,幾百年來一直是作坊式操作,圖案單調,缺乏對整個工藝市場的刺激,因而沒有競爭能力,產量低,也銷不出去。
要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民族藝術,最關鍵是調整生產結構,全面更新設計,才能起死回生。
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歷代裝飾圖案,讓大家分析研究。用於景泰藍的圖案只有荷花、牡丹那麼幾種,幾百年來一直沒有變化,而中國的裝飾圖案始終是在千變萬化中發展著。
林徽因把那些圖案指點給大家看:“中國的傳統圖案是這樣表現它的象徵意義的,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也都有著自己的象徵體系。中國的吉祥圖案就是一例,它源於商周,始於秦漢,成熟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吉祥圖案以傳統的裝飾紋樣,透過自然現象的寓義、諧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來表現人們的願望和追求。吉祥圖案的內容大都是福祿喜慶、長壽安康。題材是動物、植物、器物、神人、符圖等。這些裝飾圖案有著濃重的民族色彩,至今,它的民族底色不僅沒有全然褪去,而且愈磨愈亮,顯示了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然而,任何事物有變化才能有發展。景泰藍的圖樣設計很少有變化,這也是它不能發展的原因之一。景泰藍這種民族工藝,要體現多方面的藝術特色,才能走出困境。我們應該編一部中國的歷代圖案集,推陳出新,闖一條新的路子。讓王遜寫文,小常、小錢、小孫你們幾個畫圖,很快就能搞出來。”
林徽因興奮起來,面頰泛出了紅暈。梁思成走過來說:“你又激動了!”
林徽因這才覺得已經很累了,疲倦地靠在枕頭上。
他們又多次到景泰藍作坊調查研究,從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跟著老工人幹活,熟悉每一個工藝流程。
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看到老師傅把一條細扁銅絲,蘸上白芨汁,圈成各種各樣花紋,然後用焊藥燒一下,固定在坯胎上,這就完成了“掐絲”的過程。然後,在花紋的空隙中添上各種彩釉,這是一種細活,要求做到不串色,濃淡有層次,填好彩釉後,把它放在通風處陰乾,“點藍”的工藝就完成了。“燒藍”的火候最重要,釉料在燒結過程中有收縮現象,需填補釉料,再次燒結,反覆四五次,才能燒成。燒結以後,銅絲與釉料已與胎骨熔合,然後施以錯工,打平毛刺,再細研磨,這就叫“磨光”,一件絢麗的成品就此誕生,豪華的還要施以“鍍金”,那就更漂亮了。
林徽因發動大家為景泰藍設計新的圖案,要求每人畫若干幅。林徽因已病得不能動筆,她的創作構想就由莫宗江來完成。
景泰藍廠的老師傅見林徽因病成這個樣子,不忍心讓她拖著病體一趟趟往廠裡跑,他們就主動到林徽因家裡切磋。這樣,一批又一批新產品試製出來了。
這年春天,常書鴻在故宮午門城樓上舉辦了敦煌藝術展。林徽因得到訊息,馬上組織大家去觀摩。常書鴻1936年從法國回來,在國立北平藝專任教時,梁思成曾多次鼓勵他去敦煌。1942年秋季,梁思成又問常書鴻願不願擔任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工作。1943年3月,常書鴻在敦煌建立了第一個敦煌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終生敦煌研究的事業。這幾年,梁思成給他幫了不少忙,曾為研究所的經費等問題多方奔走。
常書鴻破釜沉舟,在敦煌一紮數年,這個展覽是他發掘敦煌藝術的全部成果。
林徽因由莫宗江攙扶,很艱難地登上了午門城樓。面對著精彩的敦煌壁畫摹本,她被驚呆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她緊緊握住常書鴻的手說:“老常,感謝你給我帶回了個敦煌。”
常書鴻也激動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