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4/4 頁)
吃一個,二兩的饅頭吃了十幾個,一喝水,胃脹破,死了。太原一個年輕人,晚上偷著進了點心店(當時點心要用糧票買,一般人沒有多餘糧票買點心),偷吃點心太多,出來口乾喝水,也一命嗚呼了。飢餓的年頭,像這樣脹死的人也不算少。
農村姑娘當時是“寧嫁隊長,不嫁縣長”。因為生產隊長手裡有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分配權,還有自留地能種東西吃。縣長的工資是買不到多少東西的。那時的縣長都比較清廉,他們也捱餓。
中央提醒大家注意休養生息,減少體力消耗。對17級(副處級)以上幹部,每人每月還照顧一斤黃豆,多給一點兒白糖。糠和麩子在當時是好東西,有些機關幹部浮腫了,每人發一些糠和麩子做的小餅子,叫“康樂餅”。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在困難面前也不得不統統散夥。
三年饑荒時期的中南海
為了渡過饑荒,中央將每個市民的口糧定量減到最低限度。中南海里,機關幹部的糧票重新定量,先由個人報斤數,再由群眾公議評定。毛澤東自報的糧食定量是每月26斤,朱德也是26斤。周恩來報24斤。劉少奇報得最低只有18斤。
整個中南海勒緊了褲帶,每位工作人員都把自己的糧票定量壓縮下來。營養不良、忍飢挨餓就不可避免了。
1960年春,中共中央辦公廳機關在北京郊區西山附近,建立一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機關幹部輪流去參加勞動,每人每年去1個月。去勞動的人,糧食定量每天補助1斤。幹部們在生產基地裡,種植了玉米、大豆、瓜菜等作物,還養殖了數十頭肥豬和一二百隻羊。
全國饑荒時期,毛澤東曾有過一星期不吃飯、半年不吃肉、不喝茶的記錄。為了給毛澤東增加營養,警衛員就打麻雀或掏麻雀窩蛋,或者在中南海里撈些小蝦勸他吃。
給自己定量縮減到26斤的朱德,對如何度過困難時期,似乎胸有成竹。朱老總長期堅持在房前屋後開荒種瓜豆蔬菜。夫人康克清陪老總外出,也常剜點野菜讓家人嚐嚐鮮。用瓜豆蔬菜、野菜,同糧食摻和著吃。朱德帶領身邊的幹部和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