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紉機。
妻子說:“生活好了,在吃的方面也要動腦筋了。”他們一家七口吃飯,總是一葷兩素一隻湯;單是一隻湯,就可以有豆腐羹、水燉蛋、羅宋湯,換各種花樣;星期天有時還為孩子們調煮紅棗、赤豆湯。現在,書報雜誌,也比過去訂得多了。
私方人員家庭
戶主王萬榮是公私合營榮昌祥廣告公司中的副經理。家裡經常有14口人吃飯,包括兩個勞動大姐(女傭)和8個在大學和幼兒園讀書的子女,另外還要照顧兩個親戚。
這一家庭在解放前生活十分富裕,男主人經常透過吃喝玩樂拉攏生意。解放初,這位經理的月薪是2400折實單位,合新人民幣1250元。在“五反”期中,經理主動減自己的月薪為600折實單位(每個折實單位約合5角多錢)。此後,又因營業清淡,從600折實單位減到220元。當時營業雖仍未好轉,但花天酒地的經營方式有了改變,因此生活仍然富裕。1953年閤家集體遊杭州,一次就化去200多元。那時,蘇州、寧波等地的親眷往來不絕,一住數月;家中曾有三個女傭(後來辭退其中一兩個)。
1955年,王經理因歷年來在公司中挪用公款和漏稅,經查實,需要補繳賠款,就變賣了一些家產,負了債。加上公司營業仍未大力開展,220元的薪金時常前欠後拖。生活不再寬裕了。雖然那時還有每月100多元的房租收入,也終因開支浩大而陷入拮据狀態。
1956年,這家公司在公私合營以後整頓了業務。這位新任副經理的220元固定工資能夠按月發放了,家庭經濟也得以安定下來。不久,政府又發放了定息,息款每年6000元。(注:如此,平均每月收入720元,人均50元)。冷落的門庭又開始熱鬧。從1956年底以來,住在家中的客人從未斷過。勞動大姐(女傭)也恢復為兩個。每日小菜錢已提高到2—3元。七個子女每月看電影從過去的7人次增到現在的20人次。出嫁的大女兒不再需要補貼家用,相反地由這裡送去了新衣裳、新皮鞋。全月的家用開支又超過350元了。1957年起每月儲蓄35元;主人還把今年發放的10月份公債繳款期以前拿到的定息,用來購買2700元公債。
失業人員家庭
戶主汪禮亭48歲,父母子女共7人。他原在上海英商郵電銀行工作。1954年銀行申請停業後,遣散職工,汪禮亭失業了。當時所領遣散費相當於20個月的工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