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4萬多元,1956年3月底為5萬5千元,6月底為6萬7千元,9月底為10萬6千元,12月底為11萬9千元,到1957年1月底,已達12萬2千元了。以儲戶來說,1956年底比1955年增加三倍以上,總戶數為779戶,說明不少居民一家存好幾種儲蓄或一家有好幾個人參加儲蓄。其中職工的儲蓄有了很大的增長。據人民銀行當地儲蓄所統計,1953年大中裡的存款總餘額中,資本家的存款佔70 % 以上,而去年年底大中裡的11萬存款中,職工的存款已接近50 % 了。
再從里弄裡不同階層的家庭,看一下居民生活的變化。
工人家庭
主人吳根福、鮑秀英原來都是本市慶豐棉紡織印染廠(解放前名保豐紗廠)工人。1947年結婚後,廠方以夫婦不能在同廠工作為藉口,辭退了女方。生活的擔子就由吳根福單獨承擔。當時家中除夫婦二人和一個母親,還有前妻所生一子在讀小學。吳根福因工資收入入不敷出,離廠出來單幹,但每況愈下,踏了三天三輪車,沒賺到錢,卻累得病了半個月。母親只好暫居女兒家。孩子讀書的學費也全靠借貸繳付。當時物價飛漲,所借全以實物計算,一箱肥皂讀半年書。家中每日淡粥菜飯,甚至有個時期每天只買二、三分錢鹹菜過日子。
新中國成立後,吳根福重進慶豐紗廠做木工,工資每月81元。但接連添了三個孩子,支出增加,經濟情況又趨緊張。後來,大兒子考入了機器製造學校,學費、膳費全由國家負責;大女兒讀小學,二女、三女讀幼兒園,學費全由工廠負擔。吳根福並享受了勞動保險待遇,情況有所改善。但碰到孩子生病等突發事件時,還感到欠缺。因此,慶豐紗廠歷年來給了他們困難補助費近100元。
1956年工資改革時,吳根福被評為七級技工,工資增加為94元6角。鮑秀英也於6月24日重新進入紗廠,目前工資每月65元。家庭的工資收入共有159元6角。享受各種福利的收入,每月相當於23元多;實際月收入183元,人均26元。生活也就有了顯著的改善。自去年下半年起,增用了一個保姆。全家衣服作了一次更新。鮑秀英在前三年一件衣裳也未添過,去年開始添置新衣,並添了兩條新被;孩子們去年添置的襯衫、褲有十三、四件;於是兩年來每年有餘的購布券不夠用了。
在飲食方面,目前小菜連油、鹽調味每天約1元2角,與過去最困難時期每天3分錢鹹菜相比,已有天壤之別。現在,光孩子們的雞蛋、豆漿和白糖,每月就要12元。
他們不但要儲蓄數字增加,還準備多買公債,前年只買5元,今年打算買50元。
小職員家庭
丈夫是紗廠小職員,妻子吳愛珍是新成區第二中心小學教師。現在他們住在大中裡,連灶披間(廚房或兼飯廳)有大小3間房子。家中計有夫婦倆,4個子女和1個妹妹、1個甥女,共8口人。丈夫去年外調工作,每月寄回家用100元;工資改革後,妻子每月收入70元(月增6元),此外得到補發工資54元8角。人均每月生活費25元。
妻子原來也是職業婦女,抗戰時期失業。當時丈夫也無固定工作,輾轉於浙江、江西、福建各省。抗戰勝利後進了上海榮豐紗廠。但因當時上海生活費用高,夫婦反而分居,妻子退居鄉下。經過兩年,丈夫才逐步添置了簡單的傢俱,租了棚戶區的一間薄板房子,在1947年把妻子接到上海。當時物價飛漲,一月數變,生活艱難。男主人發了工薪,馬上買進柴米油鹽以至草紙、肥皂;留下的小菜錢,卻因為貨幣貶值而只能吃鹹菜、黃豆芽。
1956年上海居民生活(2)
新中國初期,生活也仍然並未好轉。大女兒生傷寒病時,特效藥一瓶買不起而只能買半瓶。到1950年,他們才在紗廠同志的幫助下搬進了大中裡。
1952年,妻子當了教師,家庭生活才有提高。生第五個孩子時,妻子病在醫院,光輸血就是600cc,但因為國家實施了公費醫療制度,200多元的醫藥費、住院費全由國家負擔。
這幾年來,他們除了存定期儲蓄外,有獎儲蓄已從兩份增加到四份。1956年,妻子領到補發工資後,只買了一枝鋼筆;湊滿50元,又存進了銀行。而當每年發行公債時,他們又早已作了準備。主人們很會節省。幾年來主人們身上逐步出現了呢衣;1956年還第一次添置了絲綢衣衫。每個人身上都有了絨線衫。女教師參加晚會時,還另有漂亮衣裳。鞋襪齊全,寒假做單鞋、暑假做棉鞋,還買了一架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