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作家協會偏偏組織會員到東北和別的地方去體驗生活,似乎上海沒有什麼可以寫。作協本身就沒有考慮到上海這一個城市的特點。靳以也認為如此。
出版部門又缺又濫
巴金說,出版部門問題很多,沒有很好領導,又缺又濫。初中語文課本里有文言的教材,教師備課感到困難,要找教學參考書,書店裡就沒有。有的書一印十幾萬冊,積壓在倉庫裡。該出的書出得很少,去年大規模紀念魯迅逝世二十週年,號召大家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可是魯迅全集只印了二萬冊,叫了半天“學習魯迅、研究魯迅”,但讀者要買書卻買不到。巴金建議要有計劃地出好書。
他還說,書籍初版時可以少印一點,經過群眾考驗,再版時就可多一點。以前出版社私營時期出版、印刷、發行都有配合,如果再有數萬存書,出版社就只好關門,現在不要緊,積壓多了,賣不出去,可以向銀行貸款,他嚴厲批評這種浪費國家財產的行為。
只此一家不能競賽
巴金說,上海文藝出版社本來有幾家,現在只有一家,這種局面,要開展社會主義競賽就很困難。繁榮創作要多出書,作協希望多出書,可是現在出版社的做法是“可出、可不出者,不出”。如果有兩、三家出版社,對一部作品這家不出那家可出;現在獨此一家,一旦決定不出,則難見天日。同時,對書籍內容的估價,作家和出版社就不同。加拿大一位作家寫了一本《白求恩大夫》,民主德國早已翻譯,平明出版社出過兩版,後來新文藝出版社不接受,說是書中有宣傳“個人崇拜”之處,沒有寫群眾。我看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可以討論。
巴金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我寫的《談契訶夫》,自平明出版社轉到新文藝出版社,竟被誤作是譯著,出版處的書面材料中說,“譯者情況尚未了解,出版不出版未定”。這個關門造表的材料是“新文藝”給出版處的,也不研究一下。這說明了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
稿費標準不合理
傅雷說,現在出版局認為稿費太高。所以傅雷著重談到了出版中的稿費問題,他說,這是出版業與作家的一個尖銳矛盾。解放前,是銷一本書,扣一份版稅。最近是:根據固定印數拿錢。10萬字一本書一版定額為一萬冊,每千字10元,印一版,版稅是1000元。拿了1000元后,要出到一萬零一冊時,再有錢。一般創作,一年可二、三版,古典文學名著銷一萬冊要三、五年。再版無期,這種定額數是不合理的。
稿費標準也不能一般而定。編寫一本通俗讀物和化一二十年功夫才能完成的鉅作的書,稿酬不能相差太近。作家再生產的過程是漫長的,不可能一本接一本的寫,有時候,一二十天寫不出一個字,這時候要稿費維持生活。同時,作家自己要有一定的特殊參考資料。所以現在稿費遞減率要改變,創作稿費到七版時稿酬打八折,翻譯第三版時打七折,這對化費過多勞動的人是不公平的。他特別提到,劇本創作報酬太不合理。一般人認為劇本的字數很少,不排滿,浪費篇幅;但這要從作品內容看。劇本上演稅也少得可憐。灌唱片的稿酬更少。
傅雷指出,這個問題已講了好幾次,現在還沒定論,他請中央快一些決定,好使作家安心,特別是今年實行職業化的時候。
出版效率不高
靳以批評出版效率不高。他說,準備出版的《收穫》是雙月刊,60天才出一期,但排印和出版一期卻要72天,當年韜奮的生活書店兩三天就印出來了。出版機構龐大,制度繁瑣。獨家經營也是個原因。聽說有個出版社,校對員一天只校對七千字。巴金同志提得好:有人回家多看了幾張校樣,評為先進工作者,真是矮子中挑長子。靳以還指出了一些不合理情況,例如《佛子嶺曙光》再版2000冊,只得到60元稿費。
羅稷南說,出版社掌握作品生殺大權的只是幾個編輯。他們權太集中,責任太重,不好。希望多有幾家出版社,不要一家獨斷,一花獨放。出版書,品種要多些,紙張困難,印數可少一些,不要特別捧一種,不要以個人趣味來決定,應該傾聽群眾意見。他提到,“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都有長遠歷史,不能一筆抹殺。以前它們出的古典文學、辭典、工具書和科技書絕版了,現在買不到。出版界一切像是另起爐灶、重新做起,這種做法不好。不能割斷歷史,抹殺前人的勞動。(摘錄上海報刊資料)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稿酬一降再降(1958…1966年)(1)
但是,上述巴金等作家的意見,絲毫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