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的土城堡,用以安置流民,這就是今天的太原市。新城裡一律不修“十”字街,只鋪“丁”字路,為的是釘住這裡的“龍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無字碑說起(2)
面對晉陽故城的廢墟,想到它舊日的赫赫聲威,真是不勝銅駝荊棘之感。那樣一座堅如磐石的城池,於今,除了一個破爛不堪的不知建於什麼朝代的舊城門,其他任何遺蹟也見不到了,破壞得十分徹底。宋太宗這一毀城禍眾的暴行,傷透了當地民眾的心,這個疙瘩已經結下一千年了。
對於宋太宗的暴行,不只普通民眾恨之入骨,至今餘憤未平;而且,後世許多主持正義的作家、詩人,也都予以嚴厲的譴責。比如,毀城二百餘年之後,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憑弔晉陽故城遺址時,想到這座“天下名藩巨鎮,無有出其右者”的北方屏障的慘遭毀壞,曾經激憤地悲吟:
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
望川亭上閱今古,但有麥浪搖春風。
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
……
汾河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從巨屏失光彩,河洛幾度風塵昏!
……
鬼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萬夫畚鍤開連岡,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幷州渠亦亡!
詩的前四句,是說這座形勢雄勝的“北門鎖鑰”,於今已不復存在,廢墟上麥浪搖風,而昔日的城闕只能想見於雲煙之中了。中間十句,是詩的腹心部分,講述毀城過程及其嚴重後果。詩人臨風弔古,痛斥宋太宗毀掉晉陽城給國計民生帶來了無窮災難——由於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趙光義又摧毀了這一北方的名藩巨鎮,黃河以北成為敞開了大門的庭院,終於導致金人侵入,汴京失陷,北宋覆亡;而在毀城的當時,父老們縱然有幸逃出火海,也是哭告無門,流離失所。最後四句,指斥趙宋統治者迷信天命,挖龍角,斷龍脈,結果釘破了幷州,也毀滅了自己。
二
也許是先入為主吧,我對於雄猜狠鷙的宋太宗,也是一直沒有好的印象。小時候,看過一出名叫《賀后罵殿》的京戲,劇情是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後,其胞弟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匡胤的皇后賀氏因丈夫死因不明,令長子德昭上殿質問。趙光義赫然震怒,想要把他斬掉,德昭又驚又恨,一頭撞死。賀後於是帶領次子德芳上朝罵殿。唱詞是:
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罵一聲無道君細聽根芽。
老王爺為江山何曾卸甲,老王爺為山河奔走天涯。
遭不幸老王爺晏了御駕,賊昏王篡了位謀亂邦家。
把一個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說為嫂我攔阻有差。
賊好比王莽賊稱孤道寡,賊好比曹阿瞞一些不差。
賊好比秦趙高指鹿為馬,賊好比司馬氏攪亂中華。
只罵得賊昏王裝聾作啞,
只罵得賊昏王扭轉身軀,閉目合睛,羞羞慚慚,一語不發。
只罵得賊昏王無言對答,兩旁的文武臣珠淚如麻。
結局是,趙光義殿前謝罪,賜賀後尚方寶劍,封入養老宮,加封趙德芳為八賢王。看戲當時,除了為低迴沉鬱、悲涼慷慨、優美動聽的二黃唱腔所陶醉之外,也覺得賀後罵得實在痛快,算是撥出了一口悶氣。
這出程派的名劇,是根據北宋神宗時僧人文瑩《續湘山野錄》“燭影斧聲”之說演義而來的。
關於宋太祖之死,《宋史》上的記載極為簡單,只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九個字。南宋史學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綜合了《續湘山野錄》和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等書,記載得比較詳細。說太祖夜召晉王光義入內,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後來又看到太祖以柱斧戳地,大聲對光義說:“好為之”。次晨太祖就死了。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太監王繼恩召喚德芳,而王繼恩卻直接跑到晉王趙光義那裡。晉王猶豫,不肯前行,繼恩催促說:“拖延久了,就會落到別人手裡。”於是,晉王跟隨他一起來到寢殿。宋後問道:“德芳來了嗎?”繼恩說:“晉王到了。”宋後愕然,慌遽地對晉王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靠給官家了。”晉王哭著回答:“我們會共保富貴的,無須憂慮。”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