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也是情緒樂觀、自信心最強的時候。在下半個週期內,產生了另一種雌性激素——黃體酮,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緊張、焦慮,具有挑釁性。最後,這兩種荷爾蒙在經期前開始減少,使情緒再次回落到最低點。許多研究者對這種規律性的情緒波動都有過記錄。例如,“艾利克·考彭(Alec Coppen)和內爾·凱撒爾(Neil Kessel)透過對465名女性的研究發現,與經期中期相比,她們在行經期的情緒更為沮喪,性情也更為煩躁。無論是神經質患者、精神病患者還是正常女性,情況都差不多。無獨有偶,納塔莉·薩尼斯(Natalie Sharness)也發現,經期前期這一階段往往伴隨著無助、焦慮、敵意與渴望關愛不無關係。 在月經週期中間,這種緊張、焦慮感會有所緩和,但隨之而來的通常又是沮喪,會一直持續到雌性激素的分泌再次增加。” 上面所提供的資訊對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況以及這種身體狀況是如何影響心情的婦女來說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她應該小心謹慎地解讀經期出現的情感疑雲。如果她能知道那種失望的情緒與生活無趣之念是由於荷爾蒙分泌所致,與現實無關,那麼她就能更容易承受情緒上出現的急劇變化。她每月都應該和自己進行一次交流,告誡自己:“儘管感覺精力不濟、缺乏自尊,但我不會相信這種感覺。我知道過不了幾天,我的感覺就會不一樣,讓情緒把自己壓垮,那太可笑了。儘管天空看起來有些昏暗,實際上,天空並不昏暗,只是我的視線有點問題。我真正的問題是生理方面的,而非心理方面。很快就會好轉的。” 女性當然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瞭解對她們的身體有著如此重大影響的生理因素。然而,由於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一種階段,因此男人很難理解妻子的這種慵懶、怠惰的情緒,正是這種感受導致她們在行經期煩躁易怒。如果丈夫能夠學會預測妻子什麼時候將處於行經期,並能意識到隨之而來的情感波動,那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這段時間內,特別重要的是,丈夫要對妻子表現關愛之心,溫柔之意,儘管她有三四天的時間會讓人覺得不那麼可愛。在妻子內心的火氣平息之前,丈夫應該避免討論家庭經濟問題,或是其他容易使她發火的問題,儘量保持家庭氣氛的安靜、平和。在妻子看上去將要陷入沮喪時,他應該和她一起談談我們在前面章節中所提到的女性的自我解讀。總之,納塔莉·薩尼斯所說的那種“關愛呼喚”,只有富於同情心和了解這種情況的丈夫才能給予,他可以給予妻子足夠的關愛,幫助處於經期壓力中的妻子渡過難關。 作者的補充說明: 自1975年這本書出版以來,幾位臨床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雌性激素治療法與子宮癌之間有明顯聯絡。這種方法以及其他的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副作用仍在醫學界存有爭議,兩派觀點正進行激烈的爭論。更進一步的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建議有更年期症狀的女性接受治療並謹遵醫囑。 詹姆士·杜布森 1976年11月
第9章 女人與孩子的問題(1)
在接受我們問卷調查的女性中,第8個最常見的引起她們情緒沮 喪的原因是孩子問題。請注意,接受調查的大多為年輕女性,所以這一問題在問卷中的排位未能更靠前一些。如果調查者中的大多數女性都是身帶小孩的母親,那麼這個問題恐怕就會急速上升至各問題之首了。 1974年8月號的《科學美國》雜誌中有一篇厄利·布隆芬佈雷納爾博士()撰寫的重要文章,題為“疏遠的根源”。在我看來,厄利·布隆芬佈雷納爾博士是美國當今在培育孩子方面最具權威的專家,他的觀點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厄利·布隆芬佈雷納爾博士在他的文章中討論了美國家庭日益惡化的狀態以及削弱家庭凝聚力的諸多因素。具體地說,他討論了“嚴重削弱父母作用”,以及“剝奪孩子生存所必需的權威與愛心”等方面的問題。 問題之一就是眾所周知的“老鼠賽跑”(這個問題我在“疲勞和時間壓力”一章中已有討論)。厄利·布隆芬佈雷納爾博士是這樣描述這個問題的,“一份工作佔去了白天時間,即使在飯桌上、晚上和週末也放不下;為了升遷或者只是為了獨處,老是出差,忙個不停;在上下班、消遣、外出、社會與社群責任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所有這些造成了這樣一種狀況:孩子與冷漠的保姆呆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短。”〔1〕 根據厄利·布隆芬佈雷納爾博士的說法,“老鼠賽跑”是與為人父的責任根本不相容的,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調查的結果讓人吃驚。一組研究人員想了解中產階級的父親平常花多少時間陪孩子玩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