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ihua。com
其七,我們的民族正在崛起,但因積弱貧窮的歷史而依然殘留悲情,這種悲情之上的崛起,使得我們的行為時而悲憤、時而亢奮。這個時候,我們尤其對軍事感興趣,對“強國之夢”感到亢奮,而對思想卻異常漠然。這就猶如一個滿腔悲憤的十幾歲少年,手持一挺機關槍。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其八,我們的民族飽經風霜,有時像一個五千歲的老人,因負荷太重而顯得保守、遲鈍;但在崛起期有時又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肌肉日長而又似懂非懂。今天的中國,到底是老人的遲鈍還是少年的魯莽?一些問題上該有的銳利,中國似乎沒有;而另一些問題上不該有的咄咄逼人,中國則似乎又佔盡先機。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其九,歷史上凡是崛起而又穩健的民族,必然經過一個重要的階段,那就是思想啟蒙,亦即透過大規模的公共討論,對全民的集體精神展開一場洗滌。經過一番啟蒙,大多數人的心靈深處將呈現很大不同,保守將變得開明,激進將變得理性,魯莽將變得穩健,進取而不具威脅,雄心勃勃而不再咄咄逼人。中國從來就沒有經歷過思想啟蒙,但恰恰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崛起了。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其十,我們這個民族有過輝煌的成就,但也犯過很嚴重的錯誤。但我們從來就只是歌頌成就,不反思錯誤,尤其不反思民族集體犯過的錯誤,比如46年前那場席捲我們民族大地的亙古浩劫——“文化大革命”。人人都知道,不清醒反思歷史,就不可能有穩健的未來。今天的中國就處於這樣的狀態。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十一、即便有所謂的反思或討論,我們更多習慣於“大批判”式的風格:無論什麼事,我們都習慣於將責任推給某一個個人或集團,大家群起攻之,口誅筆伐,於是個體的責任解脫了,世界照舊,中國的艱難迴圈依然。殊不知,中國的問題雖多,但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我們每個個體的素質。只是我們經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十二、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有健康的公共討論。然而,今天的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多元,公共空間已經出現,但公共討論卻沒有形成。充斥今天公共輿論的是網路謾罵和圍觀,甚至就連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教授也因罵而一舉成名、博得掌聲,甚至還獲得“自由與包容”的保護。這樣的民族成熟嗎?
前言 我為什麼提出“中國人成熟嗎”這個問題…
我不能,也不願再往下寫了,不然就一不小心慢慢地寫成一本書了。上面的這些問題,有些涉及的是中國問題的表層,有些則觸及到中國問題的深層和精神本質。
多少年來,我們似乎一直在談中國的問題和它的解決方案。多年來我們談問題,大都是在談問題的表層,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由於沒有觸及到本質,所以我們只能在表層上打轉,在情緒上爭執。
同時,由於情緒佔了上風,所以當我們談解決問題的方案時,首先佔據上風的也是情緒。為了情緒,我們可以互相指責、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殺戮,豈不知這些方案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只不過切入點有所不同而已。
等到有一天所有的指責、排斥和殺戮都完成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問題是,這個認識經常來得太晚了,我們已經為這些指責、排斥和殺戮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太高的代價。∨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更可惡和可笑的是,我們往往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剛剛為一場鬧劇付完高昂的學費,我們又開始為下一場鬧劇支付更高昂的學費。拆了建,建了拆,這些我們很熟悉的邏輯迴圈,又豈止於一般的市政或基建專案建設?
多少年來,我們經常在做這樣一些十分可笑的事情。更可笑的是,這些可笑的事情,我們往往做得十分投入,似乎人人都在從事一件偉大而正義的事業。這就更具有喜劇或悲劇色彩了。
一切的一切,最後都不得不歸結到這些“喜劇”或“悲劇”的演員或導演身上。這些演員或導演,就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每一箇中國人集合起來,就有了中華民族這個整體。因此,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必定有一些集體的文化基因、民族性格和精神世界裡的共同特徵。
正是這些共同特徵,導致我們不時出演一些“戲劇”,最後演著演著就演成了“悲劇”或“喜劇”,浪費了我們民族的時間和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悲劇”或“喜劇”使我們民族經常走在一條不確定和不穩健的道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