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階級鬥爭的故事和主題更像一條綱,綱舉目張,遍佈在各個領域。作品中從少年兒童到老年人,從工農兵到醫生教員科學家技術員等,都在鬥爭風浪中經受考驗。還有各地區民兵故事,更突出了武裝鬥爭的思想。
“*”中後期出版的連環畫,雖然編繪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苟,但作品內容還嫌單調,情節雷同,故事大同小異,看了開頭便能猜出高潮和結尾。主人公出現危機遇到困難時學毛著,或是想起毛的教導,於是獲得力量,最終戰勝敵人或困難,取得勝利。從繪畫來說,造型千篇一律,人物模式化臉譜化,好壞人一看而知,人物的服裝和動作如出一轍,看不出風格特點。由於上述原因,讀這些作品如同嚼蠟般乏味,越讀越索然,打不起精神,缺少慾望。由此我逐漸產生厭倦心理,再見到這類書,根本不願再讀了。
雖然不讀,但每逢見到新書,卻還堅持購買。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一是長期不間斷買書,早已成習慣,甚至上癮了,心裡總放不下,非買不可;二是價格低廉,當時的書,一個印張僅9分錢,買書很值。我又沒有其它愛好,每月零花錢都用在買書上。所以即使繪畫再次,內容再不吸引人,照買不誤。
只買不讀,變成了不良惡習。這是我在“*”中後期形成的浮誇作風。我曾找出一些理由為自己這種行為辯解,什麼現在忙,時間有限,以後空閒了再慢慢補吧,什麼把書買下來,就是佔有了資料,即使不看,也知道大概內容,為今後搞研究做好物質準備,等等。
過去買了書,必然抓緊時間閱讀,好書還反覆讀多遍。到了“*”中,變成只讀少量書,大多數買來後僅翻翻畫面,就往櫃裡一放了之,僅僅起個充門面的擺設作用。這違背了買書為讀、買書必讀的原則,是我要記取的教訓之一。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6 投我所好
投我所好
我在鐵路分局俱樂部工作,兼任文藝宣傳隊隊長,別看不起眼,還真有人上杆子巴結。
大概是1975年早春,我和同事到分局列車段去觀看他們舉辦的職工歌詠比賽,散場離去時,一個矮個子壯墩墩的小夥子走上前來,自我介紹說他叫王文傑,是京滬車隊的,喜歡音樂,會指揮和作曲,聽說我是宣傳隊隊長,希望我能用他,調他到宣傳隊發揮一技之長。我說隊裡已經有作曲兩人,水平不錯,問他還有什麼特長。他微微皺起濃眉,表示還會點樂器。我說容我們考慮考慮,到時候再說吧,隨即告辭了。
過了一週時間,某天午間正休息,忽然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王文傑打來的,說他馬上來看看我。
半小時後,王文傑進了文藝組辦公室。其他同事不在,只有我一人。他倒不見外,開門見山地說:“來看看你,送你點小禮物。”說著掏出幾本嶄新的連環畫,我頗為驚奇。他不容我開口,接著說:“聽說你攢書,我正好跑上海,順便帶了幾本新出的。”
這幾本連環畫,確實都是上海新出的,對我有強烈的吸引力。我一邊謝他,一邊掏出錢來。他本想拒絕,但見我執意要付錢,便不再推脫,爽快地收下了。他似乎真是來看望我,其他什麼都沒說,待了一會兒就離開了。
又過了一星期,王文傑又打來電話,說他剛跑車回來,為我買了些書,問我方便不方便。就這樣,幾乎每隔十天半個月,王文傑都會從上海給我買書回來,即使沒新書,他也會打聲招呼做出說明。王文傑在車隊的餐車工作,沒掌勺資格,只管打打雜,因此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他跑車實際上是浪費生命,還說他爹在路局工作,掌點權,他正讓他父親幫著搞調動。我明白了他的意思,隨後為準備“五一”演出抽調宣傳隊員時,將王文傑也列入了名單。
王文傑來到隊裡,果然積極性很高,指揮樂隊演奏,還利用休息時間譜寫了一些歌曲。樂隊的同志對他反映不錯。
演出任務結束後,隊員們回到原單位去幹活,王文傑也不例外。臨走前,他與我約定,照常在上海為我買書,不過他不再送來,而是電話定好時間,我去北京站站臺上接車,從他手裡取書。
我與王文傑的交往保持了半年多時間,他為我買回約六七十本書,我很感激他。他可能也感激我,因為我滿足了他調進宣傳隊發揮特長的願望。但是,宣傳隊是業餘性質,臨時組建的,任務一旦完成就解散,時間不太長久。因此我的所謂幫他忙,也不過是一時性的權宜之計。
再後來,王文傑沒來過電話,也沒再給我買書。當籌備國慶節演出工作,擬宣傳隊隊員名單時,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