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2/4 頁)
有力出力,為打倒專橫跋扈的楊廷和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此我們得出了明代官場第一魔咒: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去惹王守仁。
但王守仁先生的魔力還不止於此,他活著的時候,得罪他的沒有好下場,在他死後,其精神力量依然光輝奪目,成為無數奸邪小人的噩夢。
於是,在不久之後的一天,張璁找到了桂萼,希望他幹一件事情——上奏摺向楊廷和開炮。
桂萼不幹。
他雖然也算是個憤怒中年,但這種引火燒身的事情倒也不敢幹,便又把矛頭對準了張璁:
“這件事太過冒險,要幹你自己去幹。”
張璁胸有成竹地看著他:
“這是你揚名立萬的機會,儘管放心,若此折一上,我等必獲全勝!”
桂萼饒有興致地等待著他如此自信的理由。張璁卻只是笑而不答。
張璁的自信確實是有理由的,他得到了一個重量級人物的支援,這位仁兄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他就是楊一清先生。
說來他也算是陰魂不散,混了幾十年,搞垮無數猛人,雖然原先他和楊廷和是同志關係,有過共同的革命戰鬥友誼(對付劉瑾),但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他也覺得楊廷和太過分了,楊先生向來幫理不幫親,他調轉了槍口,成為了張璁集團的幕後支持者。
張璁從未如此自信過,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竟然得到了如此大的支援。
很好,所有的一切都已齊備,攻擊的時刻到了。
第二章 大臣很強悍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張璁向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對手發動了進攻。
桂萼首先發難,他上書皇帝,表示現有稱謂並不適宜,應該重新議禮。
這份文書呈上之後,嘉靖自然是十分高興,他又叫來了楊廷和,問他的看法。為了對付這塊硬骨頭,嘉靖已經做了長時間的準備,然而這一次,楊廷和的表現出乎他的意料。
老江湖楊廷和沒有再表示反對,卻也不贊成,只是淡淡地對皇帝行了禮,嘆息一聲道:
“我已經老了,請陛下允許我致仕吧。”
嘉靖驚呆了,他不知道這位老江湖又打什麼算盤,當時就愣住了。
楊廷和沒有開玩笑,他確實是不想幹了,對於這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來說,長達四十餘年的勾心鬥角、你來我往,他已經徹底厭倦了。
於是歷經四朝不倒的楊廷和終於退休了,雖然無數人反對,無數人挽留,他還是十分絕然地走了。
第二回合,嘉靖勝。
嘉靖在高興之餘,又有幾分納悶,為什麼這個權傾天下,無數次阻撓妨礙自己的老頭子會突然自動投降呢?
這是一個縈繞他多年的謎團,直到四十多年後,他才找到了答案。
同樣的疑問也困擾著另一個人,這個人是楊廷和的兒子,叫作楊慎。
這位仁兄實在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他爹還要高,而且這個人還曾幹過一件更讓人驚歎的事情——他中過狀元。
這件事情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中狀元雖然難得,也不是什麼新聞,最多隻能說明他是個優等生,如此而已。但此事之所以十分轟動,是因為他中狀元的年份有點問題。
楊慎先生是正德六年(1511)的狀元,而在那一年,他的父親楊廷和已經是入閣掌控大權的重量級人物。
古人是講面子的,像楊慎這種高幹子弟如果中了狀元,不但不是個光彩的事情,反而會引發很多人的議論。可怪就怪在這件事情沒有引發任何爭議。
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楊慎是理所當然的狀元,他少年時,學名已經傳遍天下,這個人還有個著名的外號——“無書不讀”,由此可見他博學到了何等程度。
於是楊慎中狀元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他要是不中,反倒是新聞了。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根據另外一些資料記載,他的這個狀元可能是潛規則的產物,也就是當年唐伯虎案件中的那個“約定門生”。
據說在那一年殿試之前,曾有一個人私底下找到了楊慎,向他透露殿試的問題,使得楊慎輕鬆奪得了狀元。而那個人就是楊廷和的好同事,內閣第一號人物李東陽。
但無論如何,楊慎先生確實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當他的父親執意要退休時,他也曾發出了同樣的疑問——你為什麼要走?
楊廷和笑了笑,告訴他這個年少氣盛的兒子:到時候你自然會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