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 頁)
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這裡搞儀式也算有了面子,快點完事您就快點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軍路上收到奏摺,看後沒多想,就交給了旁邊的江彬,詢問他的意見。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領會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為了百姓安寧,不願再起事端。
然後他對朱厚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絕對不可!”
“千里迢迢帶領大軍到此,怎麼能夠空手而歸!”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還能打誰呢?
“把他放回鄱陽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來,也算壞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興,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議。
這是個十分陰毒的建議,其中包含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萬大軍進入了江西,以戰後的混亂局面,其給養必然無法供應。養兵要管飯,沒飯吃了就會去搶,到時局勢必然混亂不堪。
而最為混亂的時候,也就是最好的時機。
這個處理意見很快傳到了王守仁的耳朵裡,他驚呆了。
他很清楚,這個方案極其兇險,如果照此執行,一場新的浩劫必然興起,那些好不容易躲過戰亂,生存下來的無辜百姓終將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可是怎麼辦呢?
江彬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你能和皇帝講道理嗎?
王守仁似乎再次走到了窮途末路,在初露寒意的秋夜,孤燈之下,他開始了緊張的思索。
大軍就要來了,局勢已經無法控制,時間所剩無幾,必須想出辦法,必須想出辦法!
但這次王守仁的智慧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他冥思苦想了一夜,也沒有想出方法。
看來只剩下那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抗命。
違抗聖命者,大逆!
王守仁很清楚這一點,但他依然決定這樣做,去換取那些無辜百姓的生命。
不能再等待了,帶上朱宸濠去南京,絕不能讓他們進入江西一步!
我確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壬寅。
王守仁帶領隨從,押解著朱宸濠,向著自己未知的命運踏出了第一步。
【覺悟】
懷著揣測不安的心情,王守仁上路了,應該說,他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但很快,王守仁就意識到,自己的這次無畏舉動可能並不能改變什麼。
他突然發現,即使自己抗命離開地方,主動交出朱宸濠,也未必能夠保全江西百姓,萬一那幫孫子不依不饒,朱宸濠到手之後還是要去江西鬧事,那該怎麼辦?
答案是沒辦法。
可沒辦法的王守仁也只能繼續往前走,然而剛走到半路,他卻得到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訊息:皇帝陛下派出了一支先遣隊,日夜兼程向江西進發,已經抵達杭州。
應該說,這事和王守仁關係不大,管它什麼先遣隊、游擊隊,反正到地方把人一交,之後回家往床上一躺,要殺要剮看著辦。
可當王守仁聽見先遣隊負責人的名字的時候,他改變了主意。
他決定去見一見這個人。
這個關鍵的決定最終挽救了他,挽救了無數的無辜百姓。
先遣隊的負責人是張永。
對於這個人,我們並不陌生,他雖然經常乾點壞事,不能算是個好人,卻也講道理、通情理,十年前和楊一清通力合作,除掉了劉瑾。
正是基於他的這些優良表現,王守仁相信張永還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他希望能夠爭取這個人,畢竟現在已經沒有別的指望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丁末,王守仁帶著朱宸濠抵達杭州,立刻前往府邸拜會張永。
據說當時王守仁沒帶任何禮物,是空著手去的,這倒也比較明智,按張永的級別和送禮檔次,王先生就算當了褲子也是送不起的。
他沒權也沒錢,卻準備爭取權宦張永的支援——憑藉他的勇氣和執著。
畢竟是個巡撫,看門的也不敢大意,立刻通報了張永。
正當他在門口考慮見面措辭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答覆:不見!
張永不是傻瓜,他知道王守仁來幹什麼,想幹什麼,這麼大的一個黑鍋,他是不會背的。
看門的二話不說,立馬把大門關上了。
面對著緊閉的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