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4/4 頁)
雖然戚繼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軍要麼退了休,要麼升了官(比如吳惟忠),但他的練兵方法卻作為光榮傳統流傳下來,一代傳一代,大致類似於今天的“鋼刀連”、“英雄團”。
這四千人就是戚繼光訓練法的產物,時代不同了,練法還一樣,摸爬滾打,吃盡了苦受盡了累,練完後就拉出去搞社會實踐——打倭寇。
雖說大規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畢竟當時日本太亂,國內工作不好找,所以時不時總有一群窮哥們跑過來搶一把,而戚家軍的練兵物件也就是這批人。
於是在經歷了長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鍊後,作為大明帝國最精銳的軍隊,打了十幾年倭寇的戚家軍(二代),將前往朝鮮,經歷一場他們先輩曾苦苦追尋的戰爭,因為在那裡,他們的敵人,正是倭寇的最終來源。
和吳惟忠一起來的,還有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駱尚志。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時任神機營參將,這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猛,兩個字就是很猛。據說他臂力驚人,能舉千斤(這要在今天,就去參加奧運會了),號稱“駱千斤”。
雖說誇張了點,但駱尚志確實相當厲害,他不但有力氣,且武藝高強,擅長劍術,一個打七八個不成問題,而不久之後,他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
除了精兵強將外,這批戚家軍的服裝也相當有特點,據朝鮮史料記載,他們統一穿著紅色外裝,且身上攜帶多種兵器(鴛鴦陣必備裝備),放眼望去十分顯眼。這也是個怪事,打仗的時候,顯眼實在不是個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須斷袍,表現如此低調,這才保了一條命。
但之後的戰爭過程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調,是屬於弱者的專利,戰場上的強者,從來都不需要掩飾。
至此,大明帝國的兩大主力已集結完畢,最優秀的將領也已到齊,一切都已齊備,攤牌的時候,到了。
但在出發的前一刻,一個人卻突然闖入了李如松的軍營,告訴他不用大動干戈,僅憑自己隻言片語,就能逼退倭兵。
這個人就是沈惟敬。
雖然宋應昌嚴辭警告過他,也明確告訴了他談判的條件,這位大混混卻像是混出了感覺,不但不回家,卻開始變本加厲,頻繁奔走於日本與朝鮮之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