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第3/4 頁)
史料分析,此時日軍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這三千人應該還不夠打,但經過李司令員這麼一忽悠,日軍已經滿心都是對和平的祈望,鬥志全無,一見明軍不用人家動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隨即命令追擊,大敗日軍,擊斃日軍三百餘名,但畢竟部隊作戰時間過長,十分疲勞,日軍又跑得賊快(奔命),明軍追趕不及(不及窮追),只能到此為止了。
平壤戰役就此結束,明軍大勝,日軍大敗。
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軍的傷亡數字,就有點意思了,據記載,此戰中明軍斬獲日軍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來似乎並不多。
應該說,這是個很準確的數字,但它並不是日軍的傷亡人數,而是日軍的人頭數。
由於戰前李如松命令不許搶人頭,所以對於這一寶貴資源,明軍並沒有過於關注,也沒有妥善儲存,加上後來火攻水淹,不是燒成黑炭,就是凍成冰,要提取人頭,實在有點困難。於是挑來揀去,只撈出一千來個,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於日軍的實際傷亡數,朝鮮和明朝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幾句“萬餘”、“千餘”之類不靠譜的話,這就是管殺不管埋導致的惡劣後果。
說到底,還是鬼子們最實在,既然沒人幫著數,就自己數。在《日本戰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軍在漢城集結殘兵,統計結果摘錄如下: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18700人,現存6520人。
雖然入朝的日軍數量共計十餘萬,但很多都是來自於各地的軍閥,並不是豐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雜牌軍。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軍小西行長和第二軍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謂的嫡系。
因此這兩軍,才是豐臣秀吉的精銳和主力部隊,其中尤以第一軍戰鬥力為最強,之前攻擊朝鮮義軍時表現十分出色,打起來毫不費力。
但在朝鮮之戰時,該軍幾乎被全殲,具體數字大家做個減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殘廢了。
這還只是第一軍的損失人數,第二軍共損失八千人,其中相當部分戰死於平壤。
以上合計起來,朝鮮之戰,日軍的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
當然,那五千朝鮮軍不在統計內,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還活著,因為李如松雖然不大守信用,但還不怎麼殺俘虜。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將
【孤軍之迷】
攻陷平壤後,李如松沒有絲毫遲疑,立即派遣軍隊,繼續出擊。
由於明軍總共不過四五萬人,很多部將都擔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後的情景卻告訴了他們,什麼叫做聞風喪膽。
小西行長被擊潰之後,各地日軍紛紛得到訊息,並採取了整齊劃一的行動——逃跑。
僅僅三天之內,黃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軍就不戰自潰,連明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跑得一乾二淨。軍事重鎮開城,就此暴露在了明軍的面前。
駐紮在開城的,是日軍第三軍和第六軍,指揮官是黑田長政。
而攻擊開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統帥八千騎兵一路殺過來,聲勢震天,黑田長政還是很有點骨氣的,開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隨著逃到開城的日軍越來越多,明軍越吹越神,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還沒等真人現身,正月十八日,在城裡放了把火,一溜煙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沒想到是這麼個結果,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便不依不饒,追著黑田長政不放,死趕活趕,還是趕上了,一通亂打,黑田長政毫無招架之力,帶頭逃跑。日軍後衛被重創,死亡達五六百人,明軍僅陣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僅用十二天,平壤至開城朝鮮二十二府全部收復,日軍全線崩潰,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沒有滿足,因為在他的面前,還有一個最後的目標——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漢城。日軍全線敗退後,大部撤到了這裡,至正月二十日,聚集於此地的日軍已達五萬,而且看起來也不大想走。在這裡,李如松即將迎來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驗。
雖然李如松一生打過無數惡仗硬仗,但這一次,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孫子先生告訴我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還告訴我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