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2/4 頁)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倖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麼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後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夥搞三王並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後,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於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蹟,後面還要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曆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於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後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於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曆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釋出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聖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後,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後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後,揚長而去,然後名聲大噪。
十六年後,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後,方才發覺: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後,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後一根稻草】
萬曆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曆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於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曆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幹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誌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後,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第五章 東林崛起
首輔走了,日子卻還得過,原本排第二的趙志皋應該接班,但這人實在太軟,誰都敢欺負他,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覺得他壓不住陣,於是皇帝下令,由大臣推薦首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