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1/4 頁)
所以在當時,人頭那是搶手貨,每次打死敵人,許多明軍都要爭搶人頭(那就是錢啊),有時候搶得厲害,衝鋒的人都沒了,大家一起搶人頭。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戰鬥將十分激烈,人頭自然不會少,但攻城之時戰機轉瞬即逝,要都去搶人頭,誰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幹了,辛辛苦苦跟你來打仗,除了精忠報國,辛勤打仗外,總還有個按勞取酬吧,不讓割人頭,取證據,怎麼報銷?我報多少你給多少?
事實證明,李司令是講道理的,幹活不給錢這種事還幹不出來,歹話講完,下面說實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
在聽到這句話的那一瞬間,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兩白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呢?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在明代近三百年曆史中,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是始終存在的,且變化較大,很難確定,只能估算。
而根據我所查到的資料,套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可推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萬曆年間,一兩白銀可以購買兩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經查,一斤米的市價,大致在人民幣兩元左右。
如此推算,萬曆年間的一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人民幣六百元。五千兩,也就是三百萬元人民幣。
誰說古人小氣,人家還真肯下本錢啊。
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平壤城內的小西行長正進行他的最終軍事部署,自明軍到來後,他曾仔細觀察明軍動向,希望找到對方主攻方向,由於大霧,且明軍行動詭異,始終無法如願,所以城中的佈防也是一日三變,未能固定。
時間已經不多了,長期的軍事經驗告訴他,決戰即將到來,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機會。
於是在一段緊張的忙碌後,小西行長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守衛平壤部隊,為日軍第一軍全部、第二軍一部,共計一萬八千餘人,以及朝鮮軍(朝奸部隊),共計五千餘人,合計兩萬三千人。
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判斷,明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應放置主力防守,於是小西行長命令:第一軍主力一萬兩千人,駐守西北方三門:七星門,小西門,大西門,配備大量火槍,務必死守。
而在東面,明軍並無大量軍隊,所以小西行長大膽做出判斷:明軍不會在東城發動猛攻。
現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暫猶豫之後,小西行長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南城廣闊,不利用兵,新軍(朝鮮軍)五千人,駐守南城含毯門。”
“餘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這一瞬間,他腦海中閃過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餘部隊為預備隊,由我親自統領!”
至此,小西行長部署完畢。
從明軍的動向和駐紮看,東面應無敵軍,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兩城,我相信,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只要打退明軍總攻,固守待援,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此時,在城外的明軍大營,李如松終於說出了他隱藏已久的進攻計劃:
“我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具體部署如下:
“左軍指揮楊元,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小西門。”
“中軍指揮李如柏,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大西門。”
“右軍指揮張世爵,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北七星門。”
“以上三萬人,為我軍攻擊主力。”
第二個被部署的地區,是北城。
“南軍(即戚家軍)指揮吳惟忠,率軍三千人,攻擊北城牡丹臺!”
平時開會時,李如松說話基本上是獨角戲,他說,別人聽,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打斷了他的話:
“此攻城部署,在下認為不妥。”
打斷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鐵嶺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時任副總兵。
作為李成梁的得力部將,查大受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且與李成梁感情深厚,憑著這層關係,他還是敢說兩句話的:
“我軍駐紮於西城,已有兩日,日軍可能已判斷出我軍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強防守,我軍恐難攻克。”
“此外,南軍雖為我軍主力,但北城地勢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難以破城。”
要說還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沒吭聲,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