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第3/4 頁)
等著明朝冊封了,聽說自己派去的人被殺了,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就開始琢磨,想來想去,一拍腦袋,明白了:一定是誤會。
由於擔心上次那批人沒文化,禮數不到,所以這次他派來了自己的親信小西飛,讓他務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況。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在短暫的驚訝之後,李如松笑容滿面地迎接了他,還請他吃了頓飯,並確認了小西行長的疑問:沒錯,就是誤會。
既然是誤會,小西行長自然也就放心了,誤會總是難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隊伍早日到達平壤,他將熱情迎接。
李如松回覆,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當面致謝。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達平壤。
日本人辦事確實認真,為了迎接大明隊伍,在城門口張燈結綵不說,還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夾道迎),據說事先還彩排過。
而當李如松遠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飄飄,夾道歡迎,這算是怎麼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暫的詫異之後,李如松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能一鼓作氣衝入城去,攻佔平壤,唾手可得!
他隨即下達了全軍總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部隊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衝了,大部分卻只是觀望,幾道命令下來,也只是在原地跺腳,龜縮不前。
之所以出現如此怪象,說到底還是老問題——沒見過,千里迢迢跑過來,沒看見拿著刀劍的敵人,卻看見一群衣著怪異在路邊又唱又跳,混似一群瘋子,換了誰都心裡沒底。再加上祖承訓的妖魔化宣傳,大多數人都認定了一個原則——不急,看看再說。
這一看,就耽誤了。
戚家軍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會少見多怪,二話不說撩起袖子就往前趕,可是他們是步兵,行進速度慢,而大多數騎兵都在看稀奇,無人趕上。
這麼一鬧騰,傻子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小西行長如夢初醒,立刻關上城門,派兵嚴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軍擋在了城外,雖說丟了個儀仗隊,總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徹底發作了,城門大開,拱手相讓,居然不要,你們都是瞎子不成?!
但惱怒之後,李如松仔細觀察了眼前這座城池,很快,他意識到,這或許不是一次成功的進攻,卻並非毫無價值——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
於是一幕讓小西行長摸不著頭腦的情景出現了,已經喪失戰機的明軍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重新發起了攻擊,而他們的目標,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嚴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難攻,進攻很快被擊退,明軍並不戀戰,撤兵而去。
站在城頭的小西行長,看到了戰鬥的全過程,他十分不解,為何明軍毫無勝算,卻還要攻擊此地。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戰鬥結束了,自己並沒有吃虧,於是在小西行長的腦海中,只剩下了這樣一個印象——明軍曾經進攻過北城。
但對李如松而言,這已經足夠了。
進攻結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氣卻沒有結束,回營之後,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將領,開始罵人。
這次罵人的規模極大,除了吳惟忠、駱尚志少數幾人外,明軍下屬幾十名將領無一倖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訓得狗血淋頭。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經關門了,靠忽悠已然不行,罵也罵不開,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個攻城方案,怎麼打,誰來打,但李司令員卻似乎沒有這個意識,罵完就走,只說了一句話:
“李如柏,今夜帶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為李如松的弟弟和屬下,李如柏認為,這個命令是對自己的懲罰,也是另一次殺雞儆猴的把戲。
幾個小時之後,他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寅時,平壤緊閉的大西門突然洞開,三千餘名日軍在夜幕的掩護下,嚮明軍大營撲去。
這是小西行長的安排,在他看來,明軍立足未穩,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應該萬無一失。
據說小西行長平日最喜歡讀的書,就是《三國演義》,所以對劫營這招情有獨鍾,但是很可惜,這一套有時並不管用,特別是對李如松,因為他也是此書的忠實讀者。
這三千多人還沒摸進大營,剛到門口,就被巡邏的李如柏發現了,一頓亂打,日軍丟下幾十具屍體,敗退回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