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頁)
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別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於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並沒有什麼效果,“心學”並不能打跑土匪,他隱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絡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秘的工具。
經歷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於遍地土匪,他只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並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眾多的前輩,成為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為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藉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一箇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歷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但就是這麼個玩意,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並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著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群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囂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寧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著朱宸濠的影子,身為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為深入群眾吧。
知縣拉關係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係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係是想……
於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餘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為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板當家,只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只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孫燧是苦笑著聽他說完的,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只說了一句話:
“兄臺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佈政史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決定提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任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