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言論終於被刪除了,無數年後,這場靖難戰爭將被冠以正義的名號廣為流傳。但作為這段歷史地見證人之一,朱棣心裡很明白在那些篡改過的地方原本寫著歷史的真實。他把自己的父親從墳墓裡拖了出來,重新裝扮一番,以證明自己的當之無愧。
歷史證明,朱棣失敗了,他沒有能夠欺騙自己,也沒有騙到後來的人,因為真正的史筆並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筆,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畢竟皇位才是最現實的。在處理好繼位的合法性問題後,下一步就是打賞功臣,這可是極為重要的一步。雖然歷來皇帝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大業已成後的功臣,但這些人畢竟在皇帝的大業中投入了大量資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紅的時候把他們踢到一邊,是不好收場的。畢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
這裡也介紹一下明朝的封賞制度,大家在電視中經常看到皇帝賞賜大臣的鏡頭,動不動就是“賞銀一千兩”,然後一個太監拿著一個放滿銀兩的盤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謝恩後拿錢回家。大致過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時候,電視劇的導演可能沒有考慮過一千兩銀子到底有多重,在他們的劇情中,這些大臣們似乎都應該是在武校練過鐵砂掌的,因為無論怎麼換算,一千兩銀子都不是輕易用兩隻手捧得起來的。在此也提出建議,今後處理該類情節時,可以換個臺詞,比如“某某,我賞銀一千兩給你,用馬車來拉!”
以上所說的賞銀在封賞中只是小意思,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細水長流的道理。橫財來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長期飯票。在明朝,這張長期飯票就是封爵。
在那個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這張長期飯票是很困難的,老朱家開的食堂是有名額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斷然不可能到這個食堂裡開飯的。
具體說來,封爵這張飯票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還有流和世的區別,所謂流,就是說這張飯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兒子就不能用了,富不過三代,餓死算他活該。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後,你的兒子、兒子的兒子還可以到食堂來吃飯。
但凡拿到這張飯票的人,都會由皇帝發給鐵券(證書),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為。這張鐵券也不簡單,分為普通和特殊兩種版本。特殊版本分別頒發於朱元璋時代和朱棣時代,因為在這兩個時代要想拿到鐵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時代的鐵券上書“開國輔運”四字,代表了你開國功臣的身份。朱棣時代的鐵券上書“奉天靖難”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幫助我朱棣篡權。這兩個版本極為少見,在此之後的明朝二百多年曆史中都從未再版。自此之後,所有的鐵券統一為文臣鐵券上書“守正文臣”,武將鐵券上書“宣力功臣”。
當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兩張鐵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券的人80%以上都會由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券。
此外還附有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朱棣分封了跟隨他靖難的功臣,如張玉(其爵位由其子張輔繼承)、朱能等,都被封為世襲公侯,此時所有的將領們都十分高興,收穫的季節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個人對封賞卻完全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這些人人羨慕的賞賜似乎毫無價值。
這個人就是道衍。
雖然他並沒有上陣打過仗,但毫無疑問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難成功的第一功臣,從策劃造反到出謀劃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負責人之一。可以說,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當他勞心勞力的做成了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後,他卻謝絕了所有的賞賜。永樂二年(1404),朱棣授官給道衍,任命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並且正式恢復他原先的名字——姚廣孝。
此後姚廣孝的行為開始變得怪異起來,朱棣讓他留頭髮還俗,他不幹,分給他房子,還送給他兩個女人做老婆,他不要。這位天下第一謀士每天住在和尚廟裡,白天換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廟裡就換上休閒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時,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自己的同族。我們不禁要問,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我看來,姚廣孝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他是個聰明人,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如果過於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