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南軍大敗,最能作戰的平安也撐不住了,抵擋不住北軍的攻勢,率軍敗走,而素來有逃跑傳統的李景隆更是二話不說,率大軍向南方逃竄,老前輩郭英也不甘人後,估計他對李景隆失望已極,逃命都不願意和他一起走,獨自向西逃去。
此戰南軍損失十餘萬人,其餘全部逃散,所謂兵敗如山倒,朱棣自然不會放過追擊的機會,他下令北軍全線發動反攻,誓要將南軍六十萬人全部一網打盡。按照戰場的形勢,他本來是很容易達成這個願望的,但一支軍隊的出現打破了他的美夢。
當朱棣追擊時,意外地發現一支士氣高昂,未受損失的精銳部隊擋住了他前進的路線。率領這支軍隊的正是徐輝祖。徐輝祖怎麼會突然率領一支毫髮無損的部隊殿後呢,這還要從戰前說起。
在此戰開始之前,朱允炆曾單獨召見徐輝祖,並交給他為大軍殿後的任務。因為朱允炆雖將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也對此人的指揮能力有所懷疑,為以防萬一,他特地讓徐輝祖斷後。沒有想到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輝祖的掩護為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也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溝河戰役結束了,在此戰中,朱棣戰勝了強大的南軍,雖然勝得有些僥倖,但畢竟還是勝了,他從此初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而此戰的勝利也使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即使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將領。
而京城的朱允炆應該也從此戰中獲得了不少教訓和經驗,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條:1、李景隆確實是軍事蠢材,應該像扔垃圾一樣扔掉;2、環境保護是個大問題,應該多搞點綠化,防止大風揚沙天氣的蔓延;3、旗杆應該換成鐵製,不可偷工減料。
獲得勝利的朱棣帶著滿身的傷痛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大營。這實在是他經歷過的最為艱苦的戰役,若不是那場大風,勝負誰屬還很難說,但不管怎樣,他還是贏了。
自從起兵以來,他終於能夠睡個安穩覺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被打敗了,是被僅有十餘萬軍隊的自己打敗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點點在他的胸中蔓延開來,他甚至開始認為,這個時代就是為自己而設定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沒有人可以做他的對手。他將繼續獨自表演,直至走向這條天子之路的終點。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敵手!
就在朱棣為他自己的戰績得意時,李景隆的拙劣表演還沒有結束,他抵達德州沒多久,北軍就追了過來,李景隆二話不說就棄城逃跑,他忠誠的完成了為朱棣運送軍用物質的使命。給北軍留下了上百萬石糧食。而得到糧食的北軍似乎從這位運輸大隊長身上嚐到了甜頭,繼續追著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濟南。
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對手
朱棣原先的軍事行動都是在自己屬地附近進行的,所以南軍即使被擊敗,也可以再次組織進攻,但是這次不同了,如果北軍佔據了濟南,他們就將佔據這個水陸要衝,退可保北平,進可攻京城。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門口修了個炮樓,什麼時候心血來潮就打兩炮過去,到那個時候,南軍就真的迴天無力了。
可是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南軍的最強主力也已經被擊敗,誰還能挽救危局呢?
其實朱棣也是這樣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幾條槍他閉著眼睛都能數出來,還有什麼人能抵擋自己呢?他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城內的大明湖釣魚了。
到此為止吧,朱棣,上天畢竟還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對手已經到來了,他就在你眼前的這座城市裡等待著你!
【一個管糧餉的人】
在李景隆進行白溝河之戰時,一位山東的官員承擔了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餉的任務,他很盡責,糧餉從來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並不能挽救戰役失敗的結局。李景隆潰敗的時候,他跟隨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遠遠慢於這位長腿主帥。
一路上,他不斷的收攏那些被擊潰計程車兵,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實在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而且隨著李景隆的潰敗,沿路的各府縣都聞風而降。江山隨時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算了。可是這個人卻仍舊幹著這樣的工作,其實不只官員和將領們不理解,連他收容的那些士兵們也不理解,他們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麼要收容他們,準備把他們帶到哪裡去。
“濟南,”他說道,“我們要去守衛濟南。”
“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