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4 頁)
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實在是很難找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棣也確實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人。
而這個人的一生也和永樂大典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他的命運如同永樂大典這部書一樣,跌宕起伏,卻又充滿傳奇。
所以,在我們介紹永樂大典之前,必須先介紹這位偉大的總編官。
【命運】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紀綱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請自己牢裡的一個犯人吃飯。這可是一條大新聞,紀綱是朱棣的紅人,錦衣衛的最高統帥,居然會屈尊請一個囚犯吃飯,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請,但飯局開張的時候,紀綱並沒有來,只是讓人拿了很多酒給這位囚犯飲用,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飲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夢幻般的往事,不一會便酩酊大醉。
看他已經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錦衣衛開啟了大門,把他拖了出去。
外面下著很大的雪,此時正是正月。
這位囚犯被丟在了雪地裡,在漫天大雪之時,在這純潔的銀白色世界裡,在對往事的追憶和酒精的麻醉作用中,他迎來了死亡。
這個囚犯就是被稱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者。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起點】
解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聰明好學,被同鄉之人稱為才子,大家都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由於在家鄉時他的名聲已經很大,甚至傳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對他也十分重視,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為,一顆政治新星即將升起。
當時正是政治形勢錯綜複雜之時,胡維庸已經案發,法司各級官員不斷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蹤影,真可謂腥風血雨,變化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遙派,遇事睜隻眼閉隻眼,只求能活到退休。
但解縉註定是個出人意料的人,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他沒有退卻,畏縮,而是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並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為朱元璋勾畫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圖畫,並對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見和批評。
朱元璋的性格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你不去惹他,他都會來找你麻煩,可是這位解大膽居然敢摸老虎屁股,這實在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解縉瘋了,因為只有瘋子才敢去惹瘋子。
解縉瘋沒瘋不好考證,但至少他沒死。朱元璋一反常態,居然接受了他的批評,也沒有找他的麻煩,當時的人們被驚呆了,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解縉還能活下來,於是這位敢說真話的解縉開始名滿天下。
出了名後,煩惱也就來了,固然有人讚賞他的這種勇敢行為,但也有人說他在搞政治投機,是看準機會才上書的。但解縉用他的行為粉碎了所謂投機的說法。他又幹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這件事情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當時的大臣們都很清楚,斷不敢多說一句話。可是永不畏懼的解縉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上書朱元璋,為李善長申辯。
這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朱元璋十分惱火,他知道文章是解縉寫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沒有對解縉怎麼樣,這件事情給瞭解縉一個錯誤的訊號,他認為,朱元璋是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
解縉繼續他的這種極為危險的遊戲,他胸懷壯志,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然而他根本不明白,這種舉動註定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不久,他就得到了處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把解縉趕回了家,並丟給他一句話“十年之後再用”。
於是,解縉沿著三年前他進京趕考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榮華富貴只是美夢一場,沿路的景色並沒有什麼變化,然而解縉的心卻變了。
他始終不明白,自己只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就受到了這樣的處罰,讀書人做官不就是為了天下蒼生嗎,不就是為國家效力嗎?這是什麼道理!
那些整天不幹正事,遇到難題就讓,遇到障礙就倒的無恥之徒牢牢的把握著權位,自己這樣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