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經被殺掉了,為了證明天下的讀書人並非都是硬骨頭,為了證明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願意和新皇帝合作,朱棣自然把主動投靠的解縉當成寶貝。他不但任命解縉為永樂大典和第二版太祖實錄的總編,還在政治上對他委以重任,在明朝的首任內閣中給他留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此任內閣總共七人,個個都是精英,後來為明朝“仁宣盛世”做出巨大貢獻的“三楊”中的兩楊都在此內閣中擔任要職。
除此之外,朱棣還經常在下班(散朝)之後單獨找解縉談話,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叫“重點培養”,朱棣不止一次的大臣們面前說:“得到解縉,真是上天垂憐於我啊!”
解縉以政治上的正直直言出名,卻因政治投機得益,這真是一種諷刺。
解縉終於滿足了,他似乎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沒有成功,只是因為當年政治上的幼稚,為什麼一定要說那麼多違背皇帝意志的話呢,那不是難為自己嗎?
而這次政治投機的成功也讓他認定,今後不要再關心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只有積極投身政治,看準政治方向,並放下自己的政治籌碼,才能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於是,當年的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也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罷了,但問題在於,解縉在作出這個選擇的時候忘記了一個重要而簡單的原則,而正是這個簡單的原則斷送了他的一生。
這條原則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夢想,長大之後要幹這個、幹那個,現在的小孩想幹什麼職業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個年代,科學家絕對是第一選擇。我當年也曾經憧憬過自己拿著試劑瓶在實驗室裡不停的搖晃,搖什麼並不重要,只是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但在長大之後,那些夢想的少年們卻並沒有真的成為科學家,至少大多數沒有。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數的人、無數的事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他:“別做夢了,你不是這塊料!”
這句話倒不一定是打擊,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真誠的勸誡。
上天是很公平的,它會把不同的天賦賦予不同的人,有人擅長這些,有人擅長那些,這才構成了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綜合解縉的一生來看,他所擅長的是做學問,而不是搞政治。
可是這位本該埋頭做學問的人從政治投機中嚐到甜頭,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便天真地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政治高手,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還不是一般的漩渦,而是關係到帝國根本的最大漩渦——繼承人問題。
戰爭年代,武將造反頻繁,原因無它,權位而已,要獲得權位,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當皇帝,但這一方法難度太大(參見朱元璋同志發展史),於是很多武將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夠擁立一個新的皇帝,自己將來就是開國功臣,新老闆自然不會忘記窮兄弟,多少是要給點好處的,雖然這行也有風險,比如你遇上的老闆不姓趙而是姓朱,那就完蛋了。但和可能的收益比起來,收益還是大於成本的。
和平年代就不能這麼幹了,造反的成本太大,而且十分不容易成功(可參考朱棣同志的生平經歷),但一步登天、青雲直上是每一個人都夢想的事。於是諸位大臣們退而求其次,尋找將來皇位的繼承者。因為皇帝總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在他死掉之前成為繼承人的心腹,將來必能被委以重任。但這一行也有風險,因為考慮到皇帝的特殊身份和興趣愛好,以及我國長期以來男女不平等的狀況,在很多情況下,皇帝的兒子數量皆為N(N大於等於2)。而如果你遇到一個精力旺盛的皇帝(比如康熙),那就麻煩了。
所以說擁立繼承人可實在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可以比作一場賭博,萬一你押錯了寶,下錯了籌碼,新君並非你所擁立的那位,那就等著倒黴吧,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你的主子都完蛋了,你還能有出頭之日嗎?
可是解縉決心賭一把,應該說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雖然朱棣現在信任他,但朱棣會老,會死,要想長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須早作打算,解縉經過長期觀察,終於選定了自己的目標。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他在一位皇子的名下押下了自己所有的籌碼——朱高熾。
關於朱高熾和朱高煦的權位之爭,我們後面還要專門介紹,這裡只說與解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