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頁)
多缺憾。
朱棣當即表示,哪裡有困難,就來找我,一定能夠解決,不就是缺書嗎,給你錢,去買,要多少給多少!之後他立刻責成有關部門(禮部)派人出去買書。
有了這樣的政治支援和經濟支援,再加上解縉的得力指揮和安排,無數勤勤懇懇的知識分子日夜不休的工作著,他們在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筆耕不輟,捨棄了自己的家庭和娛樂,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其中有不少人因為勞累過度而死),只為了完成這部古往今來最為偉大的著作。
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可能並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因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寫員,編撰人,在當時,他們也都只是普通的讀書人而已。他們的人生似乎和偉大這兩個字扯不上任何關係,但他們所做的卻是一件偉大的事。歷史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但這部偉大著作的每一頁、每一行都流淌著他們的心血。
所以不管是累得吐血的編撰,還是整日埋頭抄書的書者,他們都是英雄,當之無愧的英雄。
每一個人都是。
在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這部大典終於完成。
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
全部由人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而成。
它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為難得的是,以解縉為首的明代知識分子們以廣博的胸懷和相容幷包的思想,採集了幾乎所有珍貴的文化資料,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朱棣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他鄭重的為這部偉大的鉅作命名——《永樂大典》。
現在,我終於可以說,在我的統治下,編成了一部有史以來最大、最全、最完美的書!終有一天,我會老去,但這部書的光榮將永遠光耀著後代的人們,告訴他們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
光榮!但這絕不僅僅是朱棣的光榮,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光榮!我們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曾經光耀四方,強盛一時,也曾曲膝受辱,幾經危亡。但我們最終沒有屈服,我們的文明傳承了下來,並引領著我們頑強的站立起來。
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種精神,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
我們要感謝這部書,因為如果沒有它的誕生,很多古代書籍,今天的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了。
如果要給這些書開個書單,恐怕會很長,在此我們只列舉其中一些書目,讓大家瞭解此書的重要意義,如《舊唐書》、《舊五代史》、《宋會要輯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等書,後全部失傳,直到清代時,方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流傳於世上。
所以我們說,永樂大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在這場建築中國文化金字塔的工程中,解縉是一個出色的總工程師和設計師。他的功勞其實並不亞於征伐開疆的徐達、藍玉。他雖然沒有萬軍之中攻城拔寨的豪邁,也沒有大漠揮刀、金戈鐵馬的風光,但他也有自己的武器,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筆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無數辛勤的知識分子用筆墨為我們留下了祖先的智慧和知識,讓我們瞭解了那光榮的過往和先人的偉大。
事實證明,那些常常被我們嘲笑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和讀書人,他們也有力量,他們也很強壯,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尊重。
誰言書生無用,筆下亦顯英雄!
【投機】
永樂大典是解縉一生的最輝煌的成就,也是他一生最高點,然而在此書完結時,那些歡欣雀躍的人中卻沒有解縉的身影,因為此時,他已經從人生的高峰跌落下來,被貶到了當時人跡罕至的廣西。為什麼才高八斗、功勳卓著的解縉會落到如此境地呢?誰又該對此負責呢?
其實解縉落到這步田地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咎由自取。
因為他做了一件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投機。
要說到投機,解縉並不是生手,我們之前介紹過他拒絕了建文帝方面低微的官職的誘惑,排除萬難毅然奔赴朱棣身邊的光輝事蹟,當然,他的這一舉動是有著充分理由的。因為朱棣需要他,而他也需要朱棣。解縉有名氣和才能,朱棣有權和錢。
讀書種子方孝孺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