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第4/4 頁)
洪承疇。
在當時,能幹這活的,也就洪承疇了,這個人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手狠且心黑,對於當前時局,他的指導思想只有一字——殺。
殺光了,就沒事了。
就任五省總督之後,他開始組織圍剿,卓有成效,短短几個月,民軍主力又被他趕到了河南,各地民變紛紛平息。
接下來的程式,應該是類似的,民軍被逼到某個地方,被包圍,然後被逼無奈,被迫詐降。
所謂事不過三,玩了朝廷兩把,就夠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疇已經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諸位頭領,這一次,他不會讓歷史重演。
是的,歷史是不會重演的。
這次被逼進河南的民軍,算是空前規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領,就有上百人,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劉國能等大腕級人物,都在其中。民軍的總人數,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三十萬。
為了把這群人一網打盡,崇禎也下了血本,他調集了近十萬大軍,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詔的關寧鐵騎、洪承疇的洪兵,總而言之,全國的特種部隊,基本全部到齊。
但凡某個朝代,到了最後時刻,戰鬥力都相當之差,但明朝似乎是個例外。幾十年前,幾萬人就能把十幾萬日軍打得落花流水,幾十年後,雖說差點,但還算湊合。
和以往一樣,面對官軍的追擊,民軍節節敗退,到崇禎八年(1635),他們被壓縮到洛陽附近,即將陷入重圍,歷史即將重演。
但終究沒有重演。
因為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開了個會。
開會的地點,在河南滎陽,故史稱“滎陽大會”。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的會議,一次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會議。
參與會議者,包括所有你曾經聽說過,或者你從未聽說過,或者從未存在過的著名頭領。用史書上的說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營”。
家和營都是數量單位,但具體有多少人,實在不好講。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萬人,某些營,興許是皮包公司,只有幾個人,都很難講,但加起來,不會少於二十五萬人。
當然,開會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戶只出個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簡而言之,這是一次空前的大會,人多的大會。
根據史料留下的會議記錄,會議是這樣開始的,曹汝才先說話,講述當前形勢。
形勢就別講了,雖說諸位頭領文化都低,還是比較明白事情的,敵人都快打上來了,還講個屁?
有人隨即插話,提出意見,一個字——逃。
此人認為,敵人來勢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區,保命。
在場的人,大都贊成這個意見。
然後,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諸輩!”
說話的人,是張獻忠。
張獻忠,陝西延安府人,萬曆三十四年出生。
歷史上,張獻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誇他的人實在不多,罵他的人實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個人簡歷上,非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