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4/4 頁)
,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著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幹不出來。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這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於恍然大悟。
“主守,後戰。”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如果與後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佔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裡,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為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後以京城為依託,發動反擊。
鑑於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於掉頭,衝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註定。
因為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後,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裡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敵,不想誘敵深入,不想大獲全勝,並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為他不但知道袁崇煥的計劃,奇Qīsuu。сom書還知道這個計劃的致命漏洞。
這個漏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裡是北京。
無論理論還是實戰,這個計劃都無懈可擊,之前寧遠的勝利已經證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一次,它註定會失敗,因為這裡是北京。
寧遠也好,錦州也罷,都是小城市,裡面當兵的比老百姓還多,且位居前線,都是袁督師說了算,讓守就守,讓撤就撤,不用討論,不用測評。
但在京城裡,說話算數的人只有一個,且絕不會是袁崇煥。
袁督師這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裡,看著敵軍跑來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轉悠,覺都睡不好,把你叫來護駕,結果你也跑來跑去,就是不動手,把皇帝當猴耍,現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