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3/4 頁)
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趙率教。
皇太極同志帶了十萬人,全部家當,以極為認真的態度來搶東西,竟然只派個手下,率這麼點人(估計不到一萬)來擋,太瞧不起人了。
趙率教不愧名將之名,得令後率軍連趕三天三夜,於十一月三日到達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對於趙率教的死,許多史料上說,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於失去指揮,導致崩潰,全軍覆沒。
但我認為趙率教死不死,不是機率問題,是個時間問題,就那麼點人,要對抗十萬大軍,就算手下全變成趙率教,估計也擋不住。
趙率教陣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佔領遵化後,後金軍按照慣例,搞了次屠城,火光沖天,鬼哭狼嚎,再講一下,不知是為了留個紀念,還是覺得風水好,清軍入關後,把遵化當成了清朝皇帝的墳地,包括所謂“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這裡。
幾具有名的屍體躺在無數具無名的屍體上,所謂之霸業,如此而已。
最後說幾句,到了民國時期,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墳,據說把乾隆、慈禧等一干偉大人物的屍體亂踩一通,著實是死不瞑目。當然,由於此事幹得不地道,除個別人(馮玉祥)說他是革命行為外,大家都罵,又當然,罵歸罵,從墳裡掏出來的寶貝,什麼乾隆的寶劍,慈禧的玉枕頭(據說是宋美齡拿了),還是收歸收。
幾百年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麼回事。
但遵化怎麼樣,對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訊息的袁督師明白,必須出馬了。隨即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皇太極。
十一月十日,當他到達京城近郊,剛鬆口氣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訊息。
原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臺,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麼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闆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闆比較牛,撤職之後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著皇太極的到來,因為根據後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裡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為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煥不這麼看,他始終認為,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圈子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並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為,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佈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並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為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
說錯了,是隻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著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裡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什麼?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為什麼?
當時人民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著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裡沒閒著,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階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為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