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前線設定重兵,修築工事。蜀漢亡後,果然有吳國來攻,幸好有得力邊將防禦,才使江州百姓免受兵燹之禍。
在這種環境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很難打破的。蜀漢作為其中最弱小的一方,更難成功。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呢?
當時蜀漢的戰爭理念是:三國如果和平發展,曹魏的國力增長速度,會遠遠超過吳、蜀兩方,越不戰,實力對比越有利於曹魏;開戰越早,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這就跟投資買股票買房子,要買漲不買跌是一樣的心態。諸葛亮和姜維,都是這種觀點的堅持者。費禕並不同意姜維的觀點,曾經加以掣肘,但費猝逝,姜維遂得以繼續用兵。
同時,諸葛亮也希望透過對曹魏用兵,而促使其內部發生變亂。這樣,蜀漢才有趁機取得中原的可能。從後來曹魏被司馬氏篡奪的過程看,蜀吳的連續用兵,導致曹氏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確實構成了曹魏在三國中最先被架空、顛覆的主要外因。
此外,《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裴注之中,收錄了一篇署名是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其中回答了一些對他的北伐有所質疑的問題,也可以證明蜀漢的北伐,有一些必然的緣由。
原來,先主劉備創業時,走南闖北,聚集了一批猛將精兵,到南征孟獲之後,這些精銳逐漸凋零老朽。諸葛亮的意思是,與其養著他們,看著他們老去,不如發揮其餘熱,帶他們去打曹魏。《後出師表》雲:“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嗨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蜀漢有雙隱形的翅膀(2)
蜀漢立國,憑藉蜀道天險,不用戰鬥力很強的軍隊,也能守土無虞。後來幾次曹魏攻打蜀漢的勞而無功,印證了諸葛亮的這一判斷。到司馬炎時,鍾會、鄧艾平蜀,姜維扼守劍閣,鍾會大軍始終無法攻克,眼看準備撤退,如果不是天才加亡命的鄧艾取道陰平奇襲江油、成都僥倖得手,蜀漢將再次逃過一劫。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跡:自己的領兵出征,是“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是“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換句話說,是作為他丞相分內的責任。
老臣的牢騷書
《出師表》不僅表達了“忠”的意思,而且也滲透了很多牢騷的成分在其中。作為託孤老臣,諸葛亮這樣鋪陳自己的“悲苦”,是要取得皇帝以及群臣的體諒。
在《出師表》的後半段,諸葛亮鋪陳了自己出仕的軌跡,表明自己一片苦衷:都是為了你們劉家。看他怎麼說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諸葛亮不是布衣。這個在說《三顧茅廬》的時候,撲會擺得很明白:諸葛亮是名門之後,在荊州已經經營了很深厚的人脈,是荊州青年士人中的佼佼者之一。諸葛亮這樣說的目的,一是要表明自己沒有野心(“不求聞達於諸侯”),二是強調自己本來與劉氏沒有利益的瓜葛。“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句話說明,自己為劉家效力,都是來自先帝劉備的一片誠意,而非自己主動投機到劉備帳下。歷史上有記載顯示,是諸葛亮首先主動與劉備接觸的,二人談得投機,遂成君臣“魚水”之誼。諸葛亮在表文中,其實也並沒有說誰先訪問誰,而是強調了劉備對自己有“三顧”之禮。換句話說,諸葛亮去拜謁劉備的次數可能更多,但那是很平常的事情,畢竟當時劉備的社會身份與聲望遠遠高於諸葛亮,這些事沒有鋪陳的必要。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說的是,劉備被曹操擊敗,派諸葛亮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的事情。這強調的是,自己為劉氏效命21年,安富尊榮的好日子並沒有享受幾天,從一開始,就在危機中殫精竭慮:諸葛亮把他從草廬出山到上表北伐之間全算在“二十有一年”裡了,這是著實強調自己的悲苦。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謹慎”作為託孤的關鍵詞,是照應前面強調的“蜀漢立國於憂患”的意思。不謹慎,蜀漢很可能很快崩盤,換句話說,形勢非常嚴峻,所以我不得不出來替你理政,因為我謹慎,而你劉禪還太嫩。另外,這也有強調自己無甚野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