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周易(第2/2 頁)
物長,萬物滅。
這遠較他從杜正倫演法中看到的香桃妖一生要更為廣而博。
諸多生靈在《周易》中週而復始的生育,老去,死亡,也伴隨著文明的衍生,成長,成熟。
“文明會不會在某一天也會成熟到最頂點,而後慢慢衰老,死亡?”
李鴻儒心中微微一顫。
萬物生,萬物長,萬物滅。
萬物包含了一切。
小到朝夕經歷生死的浮游,又到各類生物,亦包括人,更是有國度的生與滅。
只要在世界之中,便沒有人可以脫離這種規律。
甚至於文明也不會例外。
“這便是道家之人提及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規避這一切嗎?”
儒家和道家相融,兩者甚至於法無多少區別。
儒家文人使用道法不奇怪,道人使用文法也很正常。
便是各自的典籍中,也概括了相互的精華內容。
《周易》有儒家的哲學,也包含道家的道理,甚至於卦爻之術。
這冊書籍的廣大和浩瀚一時讓李鴻儒有著接觸天文學,探索宇宙和星空之感。
當心靈被浩瀚充斥,一些雜亂便再難影響到半分。
他心神沉浸於《周易》之中,只覺喉嚨中不時塞入辟穀丸。
有《易》的基礎,李鴻儒研讀《周易》時也有了特別的感悟。
這種感悟讓他對太吾研讀《周易》時更為透徹,並不像是一個路人一般,只知曉有不斷的知識灌輸。
待得進入修煉之中,李鴻儒雙眼微眯,頓時陷入到茫茫不可知之處。
身體周遭之處一片黑暗,待得這片混沌的黑暗中透過一絲光,一切才鮮活了起來。
混沌之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從研讀中遠遠觀測萬物生,但到修行之時,李鴻儒已經在體驗萬物生。
這仿若是開天闢地的場景一般。
周易在模擬這種理念。
冥冥之中,湧現出無數的生靈文明。
人、仙、妖、鬼、魔。
每一種生靈,都有自己的天地,也有各自不同的習性和文明。
有生靈的文明崛起,也有生靈的文明衰退,從此默默不可聞。
李鴻儒只覺自己懂了一些內容。
待得六十四卦升起,周易開始進入到卦爻之中,將這種茫茫不可知的內容衍化到卦爻中呈現。
周易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每一爻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
上卦和下卦分別取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這些卦術組成八卦,也衍化到自然各部分。
不斷的衍生,也伴隨著不斷的湮滅。
在衍生和湮滅之中,《周易》也開始發揮著力量。
李鴻儒身體中一股輕氣上升,一股濁氣下沉,身體有了幾分飄忽不定之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