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面空氣新鮮,空氣中沒有一點點汽車尾氣的異味,更沒有揚塵揚沙的灰濛濛氣象。街上人流稀落,也不似電視上所演,彷彿古代的城市中不是集市就是廟會。朱能騎上他的大青馬,和鄭寅並轡在明朝的北京大街上緩緩而行,所有的兵丁,亦步亦趨緊跟其後。
朱能用馬鞭指點著,這是舊元的中書省,那是南薰坊,然後是樞密院等等。燕京城大路寬闊,麗正門前主街寬達28米之多,其他主幹街道也有25米上下,由於人少,更是顯的路面寬暢無比。
不多時,已經來到樞密院雕樑畫棟的衙門前,朱能滾鞍下馬,對鄭寅道:“三寶兄弟,前面就是皇城紅門,我等要下馬而行了。”
早有士兵上來接過朱能和鄭寅手中的馬韁,將馬牽走,朱能的手下,則與那守衛十分熟悉的打著招呼。
然後他們向西迤邐而行。皇城與都城相比又是一番景緻,一路上,松柏高聳,槐楊間植,兩邊的房屋多是紅磚綠瓦,精緻非常,帝王風範已是隱約可辨。
又一道大門,雖說不如大紅門高大,但也是莊嚴肅穆。大門上一塊匾額,上書“東華門”,這三個字,即使是繁體的,鄭寅也認識。已經有身著高階官服計程車兵攔住了他們的去路,要一一查驗腰牌,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仍然嚴查不誤。當鄭寅把藍玉給自己的腰牌遞過去時,守衛仔細的端詳著鄭寅,圍著他轉了三圈,然後對朱能道:“朱大人,這馬三寶我怎麼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呢?”
朱能的大嗓門一聲能傳十里,他應道:“莫說王大人你沒見過,就連我見了都不敢認呢。這三寶兄弟,乃皇上賜給燕王殿下的內臣,十二歲從雲南入宮,賜給燕王后,燕王把他留置南京王府內了,今番有聖旨傳來,這才特地從南京趕來。我與他在十幾年前見過一面,不想他如今已經長大###,容貌更是如此魁偉,我都差點兒認不出來了呢。”
“原來如此,既然朱大人認識,一切好說。不過,馬公公,殿下此刻正在大明殿接待高麗的御史大夫李大人,且待我先去通稟一聲,如何?”
“快去,快去,我們在這裡等著便是。”朱能應道。
想到要見到朱棣了,鄭寅心情十分的激動和緊張,在燕王面前,自己會不會露餡兒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幕 燕王的隊伍
穿越六百年時空,明代的故元皇宮之中,條石板鋪就的甬路,竟然比現代的柏油馬路還要平坦,石板泛著幽幽的青光,彷彿歷史一樣虛幻莫測。甬路兩邊多是巨松,巨松投下斑駁的樹影,樹影下間或種有各類花草,不時還有一兩座亭臺掩映在樹林之中。
宮中大明殿氣度恢宏,二十四根鎏金柱擎天而立,金磚滿地,紅毯鋪路。盤龍椅上赫然坐著一位三十多歲,樣貌奇偉,留著三縷長髯之人,不用說正是朱棣。
經燕王宣召,朱能二人此刻已經來到殿前。朱能單腿打千,跪倒施禮,鄭寅心說自己單腿打千似乎不合禮數,記得電視上除了清朝以外的太監都是要下跪的。嗨,先給他跪跪也不吃虧嘛,日後還全仰仗這老兄升官發財呢!想到這裡,撲通跪倒,五體著地,重施大禮。
朱棣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臉色嚴肅的來到鄭寅身前,道:“三寶,快起來吧。你為何不在南京打探訊息,卻來到燕京了呢?”
“回殿下,聖上有旨,事關火急,所以小的不敢耽擱,一路快馬加鞭,前來報信。”鄭寅按照藍玉所述講了出來。
“原來如此,把聖旨呈上來吧。”好在朱棣根本沒有懷疑,因為他一進大殿時,朱棣已經看清來人就是馬三寶,年初他才去京師拜見父皇,還囑託三寶一定要注意朝中動向呢,怎會不識?雖說鄭寅的口音北方話氣息很重,但是朱棣因為近幾日眼皮總跳,所以心情煩躁,也就沒有理會,這也給鄭寅留下了寶貴的機會,因為他根本不會說江蘇話,只聽侯寶林說過相聲裡“叨唻叨唻,叨唻咪發”那麼幾句,要想糊弄朱棣實在難得很呢。好在朱棣沒有追問,後來朱棣也問過鄭寅為何口音有變,被鄭寅以前多年出征外地,不免入鄉隨俗,所以什麼地方話也會說兩句為由,遮掩而過了。
朱棣沒有讓鄭寅讀,而是自己展卷讀過,讀罷,雙眉緊鎖,挺立在殿中,久久沒有說一句話,彷彿一尊雕像。
鄭寅知道,朱老大此時絕對不好受,聖旨他看過,內容是:奉天承運,皇帝詔諭:今太子已逝半年,朕亦已年邁,為大明江山計,茲定於九月十五日立皇孫允炆為皇太孫。諸王可擇日啟程,務于吉日前抵京,共驤冊封大典,欽此。洪武二十五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