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2/4 頁)
參軍的人一樣,都是日益增多。乃至於這事情,都鬧到內閣那裡去了。不過東林黨人也懶得理會了,現在都在調集糧草,幫助袁應泰打好這一仗。
**星倒是有心給唐繼光添亂,但有客氏在。**星那是隔中鞋底撓癢,那裡有用處的呢?
至於其他大臣,一方面是懶得理會,唐繼光也就招募那麼一總人,挖牆腳也挖得了多少啊?另外一方面,唐繼光背後站著客氏,這也意味著背後隱約有皇帝的身影。為了這點事兒,去得罪唐繼光,值當嗎?
於是這事情,鬧的雖然比較大,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如此忙碌了五天時間,從近十萬人當中,唐繼光挑選了約莫一千六百人。不過鐵林義從還沒有成軍,但已經給了一千六百兩出去了。附近的衛所和軍鎮見了,眼紅的牙癢癢,恨不得將唐繼光手裡面的那些錢都給搶了過來。
一千六百兩啊!
特別是邊上的宣府士兵,眼紅的更加厲害。因為遼東局勢不穩,而蒙古人這段時間蟄伏。今年給宣府的錢銀也不過是三萬兩而已!也由不得宣府的將官為之眼紅。(未完待續。。)
第300章 出關
》 第一個月,唐繼光在遵化本地訓練。因為太過匆忙了,都沒有武器,用的都是長竹代替。除了兵刃訓練外,每個人每天都要訓練負重行軍,手臂、腳、腰都捆綁有砂袋。如果用沙礫體積比較大。不過遵化可是有鐵礦的,唐繼光就購買鐵砂代替,每人共計負重二十二斤。
軍士每天都要從遵化奔跑到長城,路程達到六里遠。再在長城附近訓練,這段時間鐵砂袋並非是完全鬆綁下來的,依舊留著十二斤在身上。到了黃昏的時候,這才從長城返回遵化城外。而這回程,負重量繼續是二十二斤。
不過待遇可不是一般的好,一日三餐,每三天有一頓宵夜。午餐和晚餐都有三兩肥肉吃。饃饃、米飯、蔬菜管夠,同時唐繼光還請了一個退休的太醫來,製作了一方減緩肌肉疲勞的藥劑,每天晚上喝一碗。每天訓練回來,同隊的,互相幫忙擦藥酒,一方面減緩壓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增加友誼。
不過即使是這樣,第一天依舊有十多人退伍。唐繼光那裡願意啊?退伍行!飯錢不要了,一兩銀子拿回來。不過即使如此,依舊有八人寧願拿一兩銀出來。
第二天退出的人更加多,達到四十三人。
負責訓練的吳十畝和朱信龍都勸說唐繼光,是不是降低一點訓練強度啊?
唐繼光則是提筆寫了幾個大字,掛在練兵場內。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再請那些原本來當文的秀才說故事。說三國演義、霍去病、楊家將等熱血的故事。不僅僅熱血就可以,唐繼光還讓人將自己的事情編了出來,那些士兵的心態就不同了。他們想,唐繼光不過是一個海盜出身。就已經當上副總兵官了,自己好歹也是良民。不說總兵官,混上個遊擊將軍也好啊!
退伍計程車兵立刻大大減少了,到了第五天後,已經再也沒有人退伍了。而且人數並沒有多大減少,有人退伍,自然有人入伍了。
在忙著練兵的同時,唐繼光也抽空到京城內要武器。兵仗局依舊不改要錢的慣例。不過唐繼光和內廷交好,而那些太監其實就是依靠皇帝的而已。兵仗局的太監也不敢太過囂張,不過意思意思還是要的,這規矩怎麼樣也要維護一下。
唐繼光自然不會仗勢欺人了。須知那些太監一個個都是小人,秉承著小人報仇,從早到晚的理念。要麼就不得罪,一得罪就一棒子打死。
唐繼光花費了三千兩,從兵仗局那裡調來了五百五十套鐵甲和五百五十套薄棉襖。一千六百杆長槍、六百柄苗刀、二百杆鳥銃、若干火藥彈丸、六百面蒙皮鐵盾。除此之外,唐繼光還從東江那麼調四門一號佛郎機銅炮和二十名炮手來。
唐繼光要培養這些士兵的榮譽感,有了差距,這才有競爭的念頭。長槍發放下去。但盔甲就不同了,挑選每天訓練最好的一隊(百人)賜予盔甲和苗刀。當著全軍的面前。唐繼光親自將盔甲和苗刀給個士兵,同時加以鼓勵。那些士兵一個個抬頭挺胸。臉色漲紅。如此五天過去,五隊計程車兵有了盔甲。
唐繼光再宣佈,每五天,訓練最好的兩隊隊,可以向訓練得最差的兩隊盔甲隊挑戰,當著全軍上下在練兵場上演武,勝者獲得對方的盔甲。
什麼?拿下盔甲?這已經不是盔甲不盔甲的問題了,而是面子的問題了。…;
而且還是當著全軍的面子,誰丟得起這個人啊?
除了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