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第2/4 頁)
得了林森的傳書後,卸下香料,拉著整船的糧食就跑去了登州那邊,準備幹一票大的。
其他同為香料船隊的那些個廣船也是不甘落後,包括差不多整個馮家的船隊,全都跟隨平安號一同北上了,順便也都拉滿了馮家的眾多子弟自願捐贈的糧食,算是勞軍了。
馮盎雖然就在前幾年過世了,高州總管的衣缽讓他的大兒子馮智給接手了,可他的那些兄弟們也沒有對大唐離心離德啊,反倒是因為有著香料這樣的共同利益,又和北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對大唐的歸屬感,在進一步的增強。
這次能夠這麼積極的響應,還主動提供糧草,就是一個積極的訊號嗎。
雖然糧食在嶺南,差不多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了,但畢竟是一份拳拳的報國心意。
陸路上為了減少負擔,尤其是給山東和河北的那些民眾減少負擔,並不會徵調太多的大軍。
好在大唐如今是真的不缺糧食了,又有著充足的牧馬地,所以運送糧草並不會是太大的問題,給前線軍民的壓力倒是不會很大。起碼不會有逃戶的情況發生,更沒有逃兵。
許久未見到大戰了,難得有這樣掙到大功勳的機會,所有的軍士們都是摩拳擦掌的狀態。
能被選上的兵士大都是精銳,還有很多自個帶齊了傢伙事,自願前去掙功勞的輔兵。
要不是李承乾明令要求,做了限制,家中獨子不能去,沒有妻兒的不能去等等,自願前去的所謂輔兵,能比正兵都多出好幾倍來。
林森他們的手下加班加點的不斷生產的壓縮口糧,全都被囤積了起來,就等著應付這次的大戰呢。
這玩意的好處可以說是經過歷次戰爭的檢驗的,如今已經成了軍中的標配了,只有在這種方便易食又營養豐富的行軍乾糧全都吃完的情況下,唐軍才會啟用其他的糧草來補充,這也同樣大大的減輕了後勤壓力。
而對連年豐收的大唐來說,尤其是有了土豆等高產作物的大面積推廣以後,糧草真的是最不成問題的了,這也是李承乾下定決心征伐高句麗的原因之一。
李承乾儘管對這次的高句麗戰爭很是嚮往,但他也知道自己並不是他老子李世民那樣,戰陣裡殺出來的皇帝。
李世民自身就是個名帥,所以才能御駕親征,而他李承乾要是真個跑到遼東戰場上,只會給整個軍隊添亂罷了。
與其如此,還不如放手讓那些將帥們去發揮吧。
所以安排好各路總管和將領,再來上一個誓師大會,李承乾就在長安城靜等大軍帶回捷報了。
當然,按照這些年形成的習慣,找一幫子大佬在沙盤上來個軍棋推演,先把可能面臨的困難,儘可能多的考慮到,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次可是攻打的高句麗,那個一定意義上說曾經拖垮前隋的國度,也容不得大堂上下不重視啊。
連李靖這位老軍神都給請了出來,當然去到遼東戰場上是不可能了,他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家,那是要他的命,所以只是讓他出來幫忙一同參謀一下而已。
最後各路大總管也都定了下來,李績這位新一代的軍神,也是公認的智將,負責統帥遼東道大軍。牛進達負責從旁輔助。
走陸路出盧龍塞,越過所謂的高句麗長城,進逼遼東城。
他的麾下同樣也囊括了不少草原民族內附過來的騎兵精銳,其中也包括了最近很受皇帝信重的契何力和他麾下的族人,當然其他的突厥人,奚族,契丹等部族的都有帶著兵馬過來聽用。
林森帶著抽調出的本部兵馬,同樣也在這一路,仍然充當著先鋒大將。算是和契何力一起做了紅花雙棍。
而李道宗這位宗室名將,則作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大軍從登州和萊州兩地坐船出發,度過海峽之後,從另一個方向夾擊高句麗。
薛萬徹這位猛將作為李道宗的副手,從旁協助。
而這一路的先鋒大將,則是林森力薦出山的蘇定方。如今已經變成李承乾心腹愛將的薛仁貴,也是和他差不多的角色。
水軍的大統領也是林森的老熟人了,兩次幫他擦屁股,接了他的攤子,把他從複雜的局面中解放出來的劉仁軌。
其實不難看出,這兩路大軍都是一位名帥級別的智將,搭配一位超級猛將,再來上幾個年輕一輩的出色猛將做先鋒。
這樣一套陣容完全可以說是考慮周到,相輔相成的,真個戰鬥時也足夠穩妥了。
雖然看上去人數並不是很多,總共也就是有個十萬左右的正兵的樣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